第171章 雅言:诗书礼的声音(5 / 6)
的传承与演变
汉代 “国语” 对雅言的继承,体现在 “洛阳语” 的官方地位。西汉定都长安,仍以 “洛阳语” 为 “国语”(继承雅言),《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这里的 “讽书” 需用国语,确保文书的统一。许慎《说文解字》“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整理文字以 “国语” 为标准,与孔子用雅言正名一脉相承。
东汉郑玄注 “三礼”,用 “今文”(汉代通行语)解释古雅言,体现 “雅言” 随时代演变的灵活性。他注《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将古雅言的 “六谷”(黍、稷、稻、粱、麦、苽)译为汉代通行的 “五谷”(粟、麦、稻、黍、稷),既保持经典原意,又便于时人理解,这种 “古今语言的桥梁” 作用,与孔子用雅言传经的精神一致。
唐代 “官话” 的形成与发展,使雅言传统得以延续。唐代以 “长安话” 为官方语言,科举考试需用官话,《新唐书?选举志》“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帖经”(默写经典)需用官话读音,确保对 “经义” 的准确理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用官话吟诵时 “亲” 与 “身” 押韵(古音),这种韵律美正是对《诗经》雅言传统的继承。
日本、朝鲜的遣唐使学习唐语(官话),将汉字词引入本国语言,证明雅言传统的国际影响。日本《万叶集》中的 “和歌”,大量使用汉语借词(如 “明月”“春风”),读音模仿唐语;朝鲜《三国史记》用汉文写作,语法受唐语影响,正如孔子用雅言传经,唐代用官话传播中华文化,语言成为文明交流的纽带。
明清 “官话” 与白话的并行,延续了 “雅俗并存” 的模式。明清以 “北京话” 为基础形成官话,用于官方文书、科举考试;同时白话文学兴起(如《红楼梦》《水浒传》),但科举仍需用官话写作(“八股文” 需用规范语言)。这种 “雅用于官方,俗用于民间” 的格局,与孔子 “雅言用于诗书执礼,方言用于日常” 的模式一致,体现语言规范与生活语言的辩证统一。明代吕坤《交泰韵》“夫雅言者,天下之公言也;方言者,一方之私言也。公言行则私言废,私言废则天下通”,虽强调官话的统一作用,也承认方言的存在价值,与孔子的语言观一脉相承。
七、雅言的当代映射:普通话与文化认同
普通话推广是现代雅言实践,其与雅言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1955 年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确定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的普通话,与孔子的雅言一样,旨在消除方言隔阂,便利交流。据教育部数据,2020 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 80.72%,较 2000 年的 53.06% 大幅提升,为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提供语言保障 —— 偏远山区的孩子通过普通话接受教育,农民工通过普通话在城市就业,这种沟通的便利,正是 “子所雅言” 在当代的延续。
经典诵读中的语言规范,让雅言传统焕发新生。近年来 “国学热” 中,用普通话诵读《诗经》《尚书》,能保持韵律和意义的准确:
《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普通话朗诵时 “手”“老” 的韵脚虽不明显(古音押韵),但通过拼音标注的 “古韵”,仍能体会其深情;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用普通话的清晰发音,让 “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的道理家喻户晓;
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用普通话解释古雅言(如 “走” 译为 “跑”,“兵” 译为 “兵器”),确保学生理解,正如孔子用雅言教弟子,现代教育用普通话传经典,语言的桥梁作用从未改变。
八、雅言的终极意义:文化传承的语言纽带
“子所雅言” 的终极意义,是通过语言规范保障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诗》《书》是文化基因,礼仪是行为准则,雅言则是传递这些基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