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疏食之乐与浮云富贵(2 / 6)

加入书签

,春服既成” 的沂水浴(《论语?先进》),这份无需外物的安睡,是 “心不待物” 的最好证明。

“乐在其中” 的场景在《论语》中处处可寻。在陈国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孔子却 “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唱的是《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把野菜想象成宴会上的苹草;子夏问《诗》中 “巧笑倩兮”,他以 “绘事后素” 作答,两人相视而笑的瞬间,糙米饼的粗粝早已被抛诸脑后;甚至在被桓魋追杀时,还能对子路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这份从容不是故作镇定,而是 “道在己身” 的底气 —— 当精神世界足够丰盈,物质的匮乏便成了微不足道的背景。

二、浮云富贵:不义之财的价值消解

“不义” 在春秋语境中,是刻在礼器上的禁忌。《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共叔段 “缮甲兵,具卒乘”,被斥为 “不义不昵,厚将崩”,最终兵败自杀,其墓中随葬的青铜鼎虽纹饰精美,却因 “僭越” 而被史书贬斥。孔子所说的 “不义” 包含三重内涵,每种都有具体的历史镜像:

违背宗法者,如卫君辄拒父蒯聩归国,《公羊传?哀公三年》直斥 “辄者何?卫侯朔之子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弑父而立者同”,其宫殿遗址出土的瓦当虽刻着 “富贵毋央”,却掩不住 “父子争国” 的伦理污点;

违背承诺者,如齐桓公 “葵丘之会” 后背盟伐郑,《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虽称其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却在《春秋》中记 “齐人伐郑”,以笔法暗含批评;

聚敛伤民者,如季氏 “富于周公”(《论语?先进》),通过 “田赋倍增” 搜刮民财,其家臣阳货 “馈孔子豚”(《论语?阳货》)的青铜礼器,考古发现器壁厚度远超礼制规定,足见财富来路不正。

“浮云” 的比喻在甲骨文中早有渊源。殷墟卜辞中 “云” 字作 像天上流动的气团,常与 “不雨”“多风” 等自然现象并称,暗含 “无常” 之意。孔子将其引申为对不义富贵的态度,齐景公曾 “欲以尼谿田封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这片封地在齐鲁边境,盛产鱼盐,《管子?轻重甲》记载 “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是当时的富庶之地。但晏婴进言 “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景公改口 “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 “遂行,反乎鲁” 时,弟子们发现夫子的竹简捆得比来时更紧 —— 那片封地在他眼中,真如浮云聚散,远不如《诗》《书》的重量。

孔子对 “义然后取” 的坚守,有清晰的行为刻度。他任鲁国大司寇时,“奉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据《周礼?天官?司禄》折算,相当于当时大夫的标准俸禄,足够 “食不厌精”,他坦然接受,因这是 “行道” 的物质基础。《论语?乡党》记载他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对正当的俸禄礼遇有加,甚至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因车马是实用之物,无需虚礼。

但对季氏 “馈孔子豚”(《论语?阳货》),他却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趁季氏外出时回访,既不失礼又保持距离。1986 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 “季孙氏鼎”,铭文记载其 “用享于宗”,却在器形上僭用天子 “九鼎” 之制,足见季氏 “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的野心,接受其馈赠等于认同其不义。这种 “取之有道” 的态度,让他在《论语?述而》中自信宣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手段正当,即使是低贱职业也不排斥,正如他赞子贡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因子贡的财富来自 “与时转货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正当经营。

三、孔子的生活实践:言行一致的简朴之道

孔子的饮食哲学藏在炊具的烟火里。《论语?乡党》详细记载他的饮食规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条件允许时的讲究,如祭祀用的 “稷食” 必须用 “舂人”(专职舂米官)舂得精细,米粒需 “圆如珠”(《礼记?月令》);“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是基本的健康底线,某次子张献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