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求富与从心:夫子的取舍(2 / 8)

加入书签

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史记?孔子世家》),见南子可能带来政治利益(如获得卫国重用),但因南子 “通于宋朝”(《左传?定公十四年》)的秽行,孔子虽礼节性见之却 “子路不说”,事后发誓 “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可见 “不可求” 的底线不可突破 —— 财富诱惑再大,也不能违背基本伦理。

二、如不可求:坚守的底气与智慧

“如不可求” 的 “不可求”,特指不符合道义的财富,即《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 “利”—— 通过欺诈(如商人 “以次充好”)、掠夺(如官吏 “横征暴敛”)、谄媚(如近臣 “邀宠固位”)等手段获得的财富。孔子认为,对这类财富应坚决拒绝,正如《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不义之富会腐蚀人格,比贫困更可怕。《论语?阳货》记载的阳货馈豚事件极具代表性:阳货是鲁国权臣,“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其财富来源不正,孔子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既不失礼又不结交,巧妙避开不义之财的诱惑。

“从吾所好” 的 “好”,是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实现。《说文解字》“好,美也”,在孔子语境中特指 “道” 的践行 ——“士志于道”(《论语?里仁》),“所好” 包括 “学而不厌” 的求知(《论语?述而》)、“诲人不倦” 的教学(《论语?述而》)、“克己复礼” 的修身(《论语?颜渊》)。颜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正是 “从吾所好” 的典范,其 “乐” 源于对 “道” 的追求,而非物质满足。这种 “好”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论语?先进》记载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师生二人因 “所好” 相同而产生深度共鸣。

“不可求” 时的坚守,需强大的内心支撑与精神储备。孔子周游列国时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论语?卫灵公》),子路愠怒质疑:“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却 “讲诵弦歌不衰”,这种 “穷而不滥” 的底气来自三重支撑:对 “道” 的信念(“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对历史的认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对自身的期许(“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礼记?儒行》记载儒者 “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正是这种坚守的写照,孔子在 “斥乎齐,逐乎宋卫” 的困境中,始终保持 “君子固穷” 的尊严,证明精神力量能超越物质匮乏。

“从吾所好” 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的价值创造与传承。孔子 “退而修《诗》《书》,定《礼》《乐》”(《史记?孔子世家》),将 “所好” 转化为文化工程:整理《诗经》删去重复篇目,保留 “思无邪” 的 305 篇;修订《礼记》规范 “冠婚丧祭” 之礼,使其 “可达于王道”;编纂《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史载道。这种 “所好” 虽无财富回报,却产生了比财富更持久的影响 —— 正如《论语?学而》“德不孤,必有邻”,子夏 “在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贡 “存鲁乱齐”,弟子们将 “所好” 发扬光大,形成超越物质的价值共同体。

三、义利之辨:儒家财富观的核心架构

“富而可求” 与 “如不可求” 的背后,是 “义利之辨” 的永恒命题与动态平衡。孔子的态度既非墨家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的功利主义 —— 墨家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将利作为核心驱动力;也非道家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的虚无主义 —— 道家认为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而是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的中庸之道 —— 承认利的合理性,更强调义的优先性,正如《周易?乾卦》“利者,义之和也”,正当利益是道义调和的自然结果。

“义” 对 “利” 的约束与引导,体现在具体情境的细致考量中。《论语?子罕》记载子贡 “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不反对其经商,因子贡的 “利” 符合三重义:一是 “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获利同时 “存鲁乱齐”,以商业手段实现政治目的;二是 “君子周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