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启悱之间:夫子的教法(5 / 6)
异曲同工。
“举一反三” 能力的培养,需打破 “标准答案” 的束缚。当代教育中的 “StEAm 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极具代表性:让学生从 “桥梁设计” 联想到 “生物骨骼结构”—— 观察拱桥的承重原理,再分析人体脊柱的弯曲结构,发现 “拱形承重” 的共通性;从 “乐器发声” 迁移到 “声波振动”—— 比较小提琴弦振与手机扬声器振,理解 “振动产生声音” 的本质。“翻转课堂” 中,学生先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文艺复兴” 的基础内容,课堂聚焦 “如何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当代社会”,从 “达芬奇的创新” 讨论 “现代科技伦理”,从 “但丁的批判” 分析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正是 “举一反三” 的实践。
“不复也” 的智慧,提醒教师避免 “过度教学”。当代教育中的 “留白艺术” 值得借鉴:课后布置 “开放性问题” 而非 “重复性作业”—— 学完 “鸿门宴”,让学生续写 “项羽若听范增言会如何”;学完 “二次函数”,让设计 “最佳投篮角度” 的方案。“分层教学” 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任务(如从 “勾股定理” 探究 “费马大定理”),对暂未掌握的学生给予思考空间(如用 “拼图法” 自主推导公式),而非统一重复讲授。这种 “有所不为” 比 “无所不为” 更有效,正如叶圣陶所言 “教是为了不教”,“不复也” 的本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唤醒内在的思维力量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本质,是 “唤醒” 而非 “塑造”。学生的思维如沉睡的种子,启发是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让其在内在力量的驱动下自行萌发;而灌输则像雕刻,将思维塑造成固定形状,失去生长的可能。《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养” 是滋养唤醒,“正” 是自然成长,与启发式教育的本质相通 —— 教育不是制造 “标准件”,而是培育 “独特性”。
启发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自求自得”。《论语?述而》孔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 是学生自主积累 —— 像蜜蜂采蜜般主动汲取;“学而不厌” 是主动探索 —— 如登山者般不知疲倦;“诲人不倦” 是适时启发 —— 似向导般在岔路指引。三者结合实现 “自求自得”:知识不是教师 “给予” 的,而是学生 “求得” 的。宋代陆九渊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主张,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 通过启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而非盲从经典,正如他所言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象山先生全集》)。
从孔子的杏坛到现代的课堂,启发式教育的核心未变 ——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思维的内在力量。当教师放下 “权威者” 的姿态,成为 “引导者”,学生才能从 “被动接受” 走向 “主动探索”。雅斯贝尔斯所言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对孔子 “启悱” 教法的现代诠释。这种唤醒,无需声嘶力竭的灌输,只需在 “愤悱” 之际轻轻一点,便能让思维的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八、跨越千年的课堂:启发的温度永不褪色
孔子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穿越两千五百年仍有生命力,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 —— 培养会思考的人,而非储存知识的容器。从 “愤悱” 的等待到 “启发” 的艺术,从 “举一反三” 的要求到 “不复也” 的智慧,构成了完整的启发式教育体系,为历代教育家提供了范本:孟子的 “譬喻”、董仲舒的 “问答”、陆九渊的 “心悟”、王阳明的 “事上磨炼”,都是这一体系的创造性发展。
当代教育面临 “知识爆炸” 与 “人工智能” 的挑战,更需要回归启发的本质。信息可通过网络获取,算法能实现个性化推送,但 “举一反三” 的思维能力、“愤悱” 状态中的探索精神、“自求自得” 的学习品质,仍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就像孔子在杏坛上等待弟子 “悟” 的瞬间,当代教师也需在分数至上的喧嚣中保持耐心,等待每个学生思维绽放的时刻 —— 那个眼神发亮、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