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圣人的日常(5 / 7)
上,像在等待什么,实则在自省中舒展;神情 “夭夭如也”,眉头微蹙后舒展,像雨后的天空,在反思中平和。《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记载他 “燕居独处,竟日不言,如愚”,有一次弟子见他独坐良久,便问:“先生在想什么?” 曾子说:“吾在想今日为季孙氏谋事,是否尽心?与子夏论学,是否守信?” 这种 “愚” 是大智若愚,与孔子的燕居精神相通 —— 通过自省保持内心清明,体态神情自然合宜。
子夏的燕居,侧重 “学以致其道”。他 “文学” 见长,整理《诗经》时 “申申如也”,展卷读书时身姿端正如松,手指轻轻点着竹简,不僵硬也不潦草;与弟子论学,神情 “夭夭如也”,讲解 “诗三百” 时嘴角带笑,像在分享心爱的故事,温和而不严厉。《论语?子张》记载他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燕居时的学习,是 “优则学” 的实践 —— 在卫国为官时,白天处理政务,晚上燕居便 “退而讲学”,弟子问:“夫子为何如此勤勉?” 子夏 “夭夭如也” 地说:“夫子教我‘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敢懈怠啊。”
六、历史长河中的燕居智慧
战国时期的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其燕居状态 “各着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却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淳于髡 “滑稽多辩”,身材矮小,燕居时 “长不满七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史记?滑稽列传》),坐时 “身如磐石”(申申),与人谈笑时 “语含机锋却面带笑意”(夭夭),“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邹衍 “尽言天事”,燕居时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踱步时 “步履从容”(申申),阐述 “五德终始说” 时 “目光炯炯却语气平和”(夭夭)。这种 “言有物,行有格” 的燕居,延续了孔子的内外合一,使稷下学宫成为 “百家争鸣” 的沃土。
汉代的扬雄,“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汉书?扬雄传》),其燕居 “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他 “申申如也”,伏案着《太玄》《法言》时 “身如弓张而不疲”,写字的手稳定有力;对来访者 “夭夭如也”,虽口吃却 “每言必中”,耐心解答,像山涧的溪流缓慢却清澈。有一次有人嘲笑他 “作《太玄》不如司马迁作《史记》扬名”,扬雄 “夭夭如也” 地说:“吾书为后世计,非为今世也。” 这种 “安贫乐道” 的燕居,与孔子 “饭疏食饮水” 的简朴相通,都是 “志于道” 的外在表现。
唐代的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新唐书?王维传》),其辋川别业的燕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体态 “申申如也”—— 行走时 “步随流水”,坐时 “身与云齐”;“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神情 “夭夭如也”,见山花开则 “眉峰舒展”,听鸟鸣则 “嘴角含笑”。他在《竹里馆》中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正是燕居状态的写照:独坐时 “申申” 如竹,弹琴时 “夭夭” 如月。这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燕居,将孔子的燕居精神融入山水,开创了文人燕居的新境界。
宋代的苏轼,“乌台诗案” 后贬谪黄州,燕居时 “幅巾芒屦,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宋史?苏轼传》),“申申如也” 地耕作于东坡 —— 弯腰插秧时 “脊不驼”,直腰休息时 “身如松”;“夭夭如也” 地夜游于赤壁,与友人 “举酒属客” 时 “笑谈古今”,写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有一次他在雪天 “拥毳衣炉火”,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便 “申申如也” 地坐在船头,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种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燕居状态,是孔子 “申申夭夭” 在逆境中的升华 —— 无论顺逆,都能与自己和谐相处。
七、燕居与现代生活:喧嚣中的宁静
当代人的 “燕居”,常被 “碎片化时间” 与 “电子设备” 侵占,难以达到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的状态。工作中的 “996” 使身体长期处于 “战斗姿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