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默学不倦:夫子的修行(5 / 5)
“默识” 与现实结合;顾宪成、高攀龙 “讲学不辍”(诲人),“读书必躬行实践”(好学)。东林学者虽因议论朝政遭打压,却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展现了 “默识、好学、诲人” 的社会担当 —— 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经世济民的准备。
七、当代践行:数字时代的古老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默而识之” 提醒我们深度阅读的重要。碎片化信息取代了系统学习,即时搜索弱化了记忆能力,我们更需要 “默而识之” 的沉淀 —— 如钱钟书 “横扫清华图书馆”,读书笔记积累数万页;如陈寅恪 “读书先识字”,对史料 “默记于心”。这些学者的实践证明,真正的知识需要在静默中消化,而非在刷屏中掠过。
“学而不厌” 在当代表现为终身学习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通行证”,与孔子的 “学而不厌” 一脉相承。物理学家杨振宁 “80 岁仍在研究新课题”,史学家钱穆 “90 岁仍着书立说”,他们的 “不厌” 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源于对知识的热爱,正如杨振宁所言 “科学的美是永恒的,追求这种美是无尽的”。
“诲人不倦” 在当代教育中升华为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教育家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主张 “教学做合一”,将 “诲人” 变为 “教人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 “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在大山深处 “诲人不倦”,证明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雅斯贝尔斯语)。
在线教育的发展,为 “默识、好学、诲人不倦” 提供了新形式。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让学习者可 “默而识之” 反复观看课程,“学而不厌” 选择多元内容,教师则通过论坛 “诲人不倦” 解答疑问。但技术只是工具,核心仍需保持孔子的精神 —— 如 coursera 创始人吴恩达所言 “在线教育的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与 “有教无类” 的理念高度契合。
八、永恒的修行:不止于夫子
孔子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是完成时的成就,而是进行时的修行。这种修行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学生上课认真笔记(默识),课后拓展阅读(好学),帮助同学解惑(诲人);教师备课钻研教材(默识),参与教研提升水平(好学),耐心辅导学生(诲人)。从杏坛的晨读到现代的夜校,这种修行始终在延续。
在这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默而识之” 教会我们沉淀,“学而不厌” 激励我们探索,“诲人不倦” 指引我们分享。三者的核心是对 “人” 的尊重 ——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通过教育成就他人,正如《论语?雍也》所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当我们在图书馆默默阅读时,在课堂上专注听讲时,在生活中耐心解答他人疑问时,便是在践行夫子的修行。这种修行没有终点,却能让每个参与者在求知与传承中,成为文明链条上的坚固一环 —— 这或许就是 “何有于我哉” 的深意:伟大的品质,本就蕴藏在每个人的日常选择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