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6 / 7)

加入书签

这种 “外儒内法” 的模式,虽非纯 “道”,却接近 “道” 的境界。武帝既 “攘四夷,广土斥境”(齐之武功),又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鲁之文治),使汉成为当时世界强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传入,礼乐崩坏,偏离 “道” 的方向。“竹林七贤” 放浪形骸,“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 “礼岂为我辈设也”,冲击着传统礼乐。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禁胡服胡语”,“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重拾礼乐传统(鲁);同时 “均田制”“三长制”,“男子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发展生产(齐),一度出现 “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的景象,展现了变革回归 “道” 的潜力。

唐代的韩愈,倡导 “古文运动”,主张 “文以载道”,批判佛老,试图重振儒家之道。他在《原道》中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将 “道” 回归孔孟本义。

他反对佛教 “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主张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虽过于极端,却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奠定基础。韩愈弟子李翱作《复性书》,融合儒释,主张 “性善情恶”,“复性” 即 “灭情复性”,开理学先河。

宋代是 “鲁变至道” 的深化期。范仲淹推行 “庆历新政”,既 “明黜陟、抑侥幸”(改革吏治,齐之务实),“考核官吏,升迁罢黜”,又 “兴学校、改科举”(振兴教化,鲁之礼乐),“令州县立学,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得应试”;王安石变法,以 “因民所利而利之” 为原则(齐),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却也重视 “明礼义以养其心”(鲁),编订《三经新义》作为教材。

虽因执行偏差而失败,却体现了追寻 “道” 的努力。宋太祖曾问赵普 “天下何物最大?” 普曰 “道理最大”,可见宋代对 “道” 的重视。

明代王阳明,提出 “心即理”“知行合一”,将 “道” 内化于心。他平定宁王叛乱,展现务实能力(齐),“宸濠之乱” 爆发后,王阳明迅速组织兵力,“佯攻南昌,实捣九江”,三十五天即平定叛乱;又推行 “南赣乡约”,教化百姓(鲁),“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 “道” 的核心是人心向善。这种 “内圣外王” 的实践,是 “道” 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既 “摊丁入亩”“改土归流”(齐之务实),“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又编订《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鲁之礼乐),《四库全书》收书 3461 种, 卷,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形成 “康乾盛世”,虽后期闭关锁国,偏离 “道” 的开放内涵,却仍是传统社会 “道” 之实践的高峰。

六、现代启示:从齐鲁之变看当代 “道” 之构建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深刻启示。现代社会如同当年的齐国,重视科技、经济(功利务实),却需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礼乐教化);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同当年的鲁国,需避免僵化,与时俱进(革新至道)。

在经济领域,“齐变至鲁” 意味着发展不能只追求 Gdp,需兼顾社会公平与道德建设。如浙江的 “千万工程”,2003 年启动以来,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齐),“实现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网络”,又传承乡村文化(鲁),“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传承传统技艺”,使 “绿水青山” 变成 “金山银山”,农民人均收入从 2003 年的 5431 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元,同时 “乡风文明” 蔚然成风,“好人榜”“乡贤参事会” 遍布乡村,接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