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不伐之德:孟之反的君子风度(3 / 7)
“不伐” 之德的君子,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团队的和谐与合作。因为不夸耀自己,所以能够尊重他人;因为不争夺功劳,所以能够团结他人;因为保持谦逊,所以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的君子,才能成为他人的榜样,才能承担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责任。
孔子眼中的 “不伐” 之德,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它要求君子在有功劳时保持谦逊,同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担当。正如孟之反在败军之际敢于殿后,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而在事后不夸耀,体现了他的谦逊品德。这种 “担当” 与 “谦逊” 的统一,才是完整的 “不伐” 之德。
五、历史上的 “不伐” 典范:从古代到近代的品德传承
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 “不伐” 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 “不伐” 的内涵,传承了儒家的君子品德。
卫青的 “功高不伐”:西汉名将卫青,多次率军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待人宽厚,与士兵同甘共苦。有一次,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他却拿出一半赏赐给了部下。有人劝他应该彰显自己的功劳,卫青却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陛下的信任和将士们的努力,我怎么能独自夸耀呢?” 卫青的 “功高不伐”,让他赢得了部下的爱戴和百姓的尊敬,成为历史上着名的贤将。
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推行庆历新政,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政绩,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却没有一句提及自己的功劳。有人称赞他的功绩,他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范仲淹的 “不伐”,体现了他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和谦逊的品德。
曾国藩的 “功成不居”:晚清重臣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深知 “功高震主” 的道理,始终保持低调,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总是将功劳归于皇帝的英明和将士的奋勇,从不突出自己的作用。平定太平天国后,他主动裁撤湘军,表明自己没有野心。曾国藩的 “功成不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谦逊品德,也让他得以善终。
钱学森的 “国为重,家为轻”:近代科学家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后为中国的 “两弹一星”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总是把成就归于集体。有人称他为 “国宝”,他却说:“我只是沧海一粟,真正的功劳属于国家和人民。” 钱学森的 “不伐”,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谦逊的科学家精神。
这些 “不伐” 的典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功劳却不夸耀,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将功劳归于集体或他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传承了孟之反的 “不伐” 之德,也丰富了儒家君子品德的内涵,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六、“不伐” 与 “自矜” 的博弈:人性中的永恒挣扎
“不伐” 与 “自矜”(自夸、自大)是人性中两种对立的倾向,它们之间的博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永恒的挣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既有追求认可、渴望成功的欲望,这可能导致 “自矜”;也有尊重他人、重视集体的意识,这可能导向 “不伐”。这种挣扎,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矜” 源于人的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有些人因为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所以需要通过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功劳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 “自矜” 往往是一种补偿心理,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而 “不伐” 则源于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充足。那些内心强大、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的人,不需要通过他人的称赞来证明自己,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功劳,所以能够保持谦逊。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自矜” 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