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不伐之德:孟之反的君子风度(2 / 7)

加入书签

正确认知。孟之反知道,自己殿后虽然起到了掩护作用,但这是作为大夫的职责所在,不值得夸耀。他没有把自己看得过高,也没有把功劳都归于自己,而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认知,是 “智” 的体现 —— 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能力,不盲目自大。正如《论语?学而》中孔子所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功劳而生气,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晰的认知,不需要通过别人的称赞来证明。

其次,“不伐” 是对功劳本质的深刻理解。孟之反明白,一场战争的胜负,一个团队的成败,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他殿后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士兵们的配合,离不开守城将士的接应,甚至离不开齐军的撤退。把功劳归于自己,是对集体努力的忽视。这种对功劳本质的理解,是 “义” 的体现 —— 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争的,懂得尊重集体的利益。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有功劳却不夸耀,是深厚品德的体现。

再次,“不伐” 是对他人感受的尊重与关怀。孟之反在败军之际殿后,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担当,如果再夸耀自己的功劳,会让那些逃跑的士兵感到羞愧和难堪,不利于军队的团结。他用 “马不进也” 的借口,既掩饰了自己的功劳,也给了其他士兵台阶下,体现了对他人感受的细腻关怀。这种关怀,是 “仁” 的体现 —— 爱人如己,懂得体谅他人的处境。正如《论语?颜渊》中孔子所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之反不希望自己的夸耀给别人带来不适,所以选择了谦逊。

最后,“不伐” 是对 “礼” 的自觉践行。儒家强调 “礼”,认为 “礼” 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而谦逊是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曲礼上》说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之反的 “不伐”,正是对这种 “礼” 的自觉遵守。他用温和的语言和态度,避免了因夸耀而可能引起的冲突和不满,维护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对 “礼” 的践行,体现了君子的修养和风度。

孟之反 “不伐” 的深层内涵,是自我认知、集体意识、他人关怀与礼仪修养的有机统一。它不是一种刻意的伪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德自然流露,是君子人格的生动体现。

四、孔子眼中的 “不伐” 之德:儒家君子的重要标准

孔子对孟之反 “不伐” 的称赞,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对君子品德的整体要求相一致的。在孔子看来,“不伐” 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重要品德,它与 “仁”“义”“礼”“智”“信” 等品德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君子的人格体系。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 “不伐” 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有的话,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互相作揖谦让后上场,比赛结束后互相敬酒,这种竞争才是君子的竞争。这里的 “无所争”,就包含了 “不伐” 的意思 —— 不与他人争夺功劳和名声。

孔子还说:“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这是对孟之反 “不伐” 行为的直接称赞,表明孔子将这种行为视为君子的典范。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像孟之反这样,有功劳却不夸耀,保持谦逊的态度。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 “不伐” 之德,是因为它符合儒家 “中庸” 的思想。“中庸” 是儒家的重要理念,指的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伐” 是一种极端的行为,表现为过度的自我夸耀;而 “不伐” 则是一种中庸的态度,既不夸耀自己,也不贬低自己,恰到好处地看待自己的功劳和能力。

“不伐” 之德也与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 的思想相呼应。“克己” 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复礼” 就是遵守礼仪规范。“伐” 往往源于过度的欲望(如名利欲)和情绪(如骄傲),而 “不伐” 则是 “克己” 的结果,是对自己欲望和情绪的有效克制,从而达到 “复礼” 的境界,最终实现 “仁” 的目标。

在孔子看来,具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