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行不由径:澹台灭明的君子足迹(4 / 7)
也会沦为形式。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虽然制度设计精良,但如果执行者贪腐无能,变法最终也会失败,如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因缺乏足够的贤才支持而难以持久。
孔子的 “得人” 之问,还体现了他对 “人才标准” 的引导。当他听到子游介绍澹台灭明的 “行不由径” 和 “非公事不至” 时,实际上是在肯定这种品格是 “贤才” 应有的标准。这种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游和其他弟子的人才观,引导他们在选拔人才时注重内在品格而非外在条件。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孔子的 “得人” 之问揭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个永恒命题:任何制度都离不开人的执行,而人的品质决定了制度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但 “得人” 依然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或组织,如果充斥着投机取巧、公私不分的人,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架空;反之,如果有更多像澹台灭明这样坚守原则的人,即使制度不够完善,也能通过人的良知和操守弥补其不足。
七、历史中的 “行不由径” 者:坚守正道的群像
澹台灭明的 “行不由径” 并非孤例,在中国历史上,无数君子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 “正路” 的坚守。他们或许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但都在面临捷径诱惑时选择了正道,用行动书写了 “行不由径” 的生动注脚。
伯夷、叔齐的 “不食周粟”: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为了坚守 “君臣之义”,反对周武王以臣伐君,在商朝灭亡后 “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他们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可能过于迂腐,但在当时却体现了对自己认定的 “正路” 的绝对坚守,正如《史记?伯夷列传》所说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 “行不由径” 的极端形式 —— 宁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自己的原则。
杨震的 “四知拒金”:东汉名臣杨震在担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被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送黄金给他,说 “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坚决拒绝了这笔馈赠。杨震的 “四知拒金”,与澹台灭明的 “非公事不至”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守原则,拒绝不正当的利益。他的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强调了 “慎独” 的重要性 —— 即使在私下场合,也要像在公共场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义的事。这种坚守,让他成为后世 “清正廉洁” 的典范,“关西孔子杨伯起” 的美誉绝非虚传。
陶渊明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向督邮谄媚行贿,毅然挂印而去,留下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千古佳话。对他而言,“五斗米” 就是仕途上的 “径”,虽然能让他安稳度日,却需要牺牲人格尊严;而归隐田园虽然清贫,却是符合自己本心的 “正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的感慨,正是对 “行不由径” 的生动诠释 —— 认识到走 “径” 的错误后,及时回归 “正路”。
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坚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信念,在仕途上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却始终不改其志。他在《灵乌赋》中以灵乌自喻,表明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态度,拒绝为了仕途平顺而沉默寡言、阿谀奉承。对他而言,迎合权贵、明哲保身就是政治上的 “径”,而坚守原则、为民发声才是 “正路”。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拒绝 “径” 的诱惑,坚定地走在 “正路” 上。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虽然时代不同、领域各异,但都体现了 “行不由径” 的核心精神:坚守原则,拒绝不正当的捷径,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他们的存在,让 “行不由径” 从一个具体的行为规范,升华为一种跨越时代的君子品格。
八、“行不由径” 的反面:历史上的 “由径” 之鉴
有坚守 “正路” 的君子,就有贪图 “捷径” 的小人。历史上那些 “行由径” 者,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利益,却往往在长远中身败名裂,他们的教训从反面印证了 “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