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果、达、艺的千年回响(4 / 10)

加入书签

,展现了 “艺” 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在乡村振兴中,“艺” 体现为因地制宜。贵州的 “村 bA” 篮球赛事,没有政府大量投入,而是村民自发组织,却带动了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这种 “尊重民俗、激发内生动力” 的做法,是 “艺” 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

八、三质与领导力:现代组织中的应用

现代管理学中的 “领导力三角模型”—— 决断力、沟通力、执行力,与孔子提出的 “果、达、艺” 高度契合,这并非巧合,而是人类对有效治理的共同探索。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展现了 “果” 的极致。他在推出 iphone 时,不顾高管反对,坚持 “取消物理键盘,全触控操作”,这种 “敢于颠覆” 的魄力,让苹果成为智能手机的领导者。但他也因缺乏 “达” 的包容,曾被赶出公司,回归后才学会 “倾听团队意见”,实现了三质的平衡。

阿里巴巴的马云更擅长 “达”。他在创立阿里巴巴时,用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的愿景凝聚团队,在与 ebay 竞争时,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避开正面冲突。他的 “达” 不仅体现在沟通,更在于对趋势的洞察,而 “艺” 则表现为搭建淘宝、支付宝等生态系统的能力。

华为的任正非则强调 “艺” 的基础作用。他提出 “华为的产品要做到‘傻大黑粗’—— 稳定、可靠、便宜”,这种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是 “艺” 的核心。同时他在面对美国制裁时,果断启动 “备胎计划”(果),与全球供应商保持合作(达),展现了三质合一的领导力。

九、三质的培养:从经典到实践

如何培养 “果、达、艺” 的品质?孔子的教育方法给我们重要启示:

学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经典可以汲取智慧,思考实践可以深化理解。明代的王阳明年轻时 “遍读考亭之书”,又在龙场驿 “日夜反省”,最终创立 “心学”,正是这种 “学思结合” 的结果。

知行合一:孔子让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强调在实践中锤炼品质。苏轼在凤翔府任签判时,亲自勘察水利,解决了当地多年的水患,他的 “艺” 正是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弟子特点培养:对子路 “退之”(让他收敛锋芒),对冉有 “进之”(让他更加果敢)(《论语?先进》)。这种 “个性化培养” 的思路,对现代教育仍有借鉴意义。清华大学的 “因材施教计划”,为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定制化培养方案,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

十、“果” 的反面镜鉴:犹豫与怯懦的代价

历史上因缺乏 “果” 而酿成的悲剧,更能反衬出决断力的珍贵。秦末的项羽,虽有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勇力,却在鸿门宴上 “妇人之仁”,放走刘邦,最终落得 “乌江自刎” 的结局。他的失败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关键时刻的犹豫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北宋的靖康之变中,宋钦宗面对金兵南下,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反复无常。主战派李纲率军击退金兵第一次进攻后,宋钦宗却听信谗言将其罢免,最终导致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这种 “临事而惧却无谋” 的怯懦,让北宋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印证了孔子 “暴虎冯河固不可,畏缩不前亦误国” 的警示。

明代的崇祯皇帝,虽有重整山河的志向,却缺乏 “果” 的担当。他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频繁更换将领,对袁崇焕等忠臣猜忌诛杀,导致军心涣散。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他既不南迁,也不决战,最终自缢煤山。历史学家钱穆评价:“崇祯之失,在于知有过而不能改,知有贤而不能用,知有危而不能决。” 这种决策上的优柔寡断,让明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果” 的缺失,不仅是个人性格的缺陷,更是治理者的致命伤。在危机四伏的政治棋局中,犹豫一分钟可能错失全局,怯懦一步可能满盘皆输。

十一、“达” 的历史纵深:从纵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