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果、达、艺的千年回响(3 / 10)

加入书签

继承引发叛乱,最终身死。这说明仅有勇气而不懂通达,会让治理变成 “硬着陆”。

达而不果则滑:历史上有些谋士虽能言善辩,却缺乏担当。战国时期的苏秦,凭合纵之术佩六国相印,却在齐国遇刺时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自救良机。这证明没有果决的支撑,通达会沦为投机。

艺而不果则滞:冉求曾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批评他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这并非否定他的才能,而是说没有果敢坚持原则,才艺会沦为工具,甚至助纣为虐。

明代的张居正堪称三质合一的典范。他推行 “一条鞭法” 时,面对豪强地主的阻挠,果断下令 “敢有阻挠者,斩”(果);又通过 “考成法” 考核官员,让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艺);同时对万历皇帝 “委曲开导,遇有过失,婉言规劝”(达)。正是这种 “果、达、艺” 的平衡,让他的改革在十年内使明朝国库充盈,社会安定。

五、“果” 的历史演进:从勇力到魄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果” 的表现形式不断演变,但内核始终未变 —— 面对挑战时的担当精神。

商周时期的 “果” 体现在军事决断上。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 “王自征”“令妇好伐羌” 的记载,商王武丁在面对鬼方入侵时,果断派妇好率一万三千人出征,这在当时是全国一半的兵力,最终大胜。这种 “敢用险棋” 的魄力,是早期国家治理中的 “果”。

秦汉时期的 “果” 转向制度革新。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 以明决心,“刑太子傅” 以肃法纪,面对旧贵族的反对,他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坚定,让秦国迅速强大。这种 “破旧立新” 的勇气,是转型期从政者的 “果”。

宋代的 “果” 更多体现在民生决策上。范仲淹推行 “庆历新政” 时,面对 “冗官、冗兵、冗费” 的积弊,果断裁汰冗员,得罪了无数权贵。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这种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让 “果” 有了更深厚的内涵。

近代以来,“果” 升华为改革魄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 “姓资姓社” 的争论,果断提出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重大决策。这种 “摸着石头过河” 的勇气,是新时代 “果” 的体现。

六、“达” 的现代演绎:从辩才到沟通

随着社会复杂度的提高,“达” 的内涵也从单纯的口才,扩展为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达” 表现为团队协作。华为的任正非在推行 “华为的冬天” 战略时,既向员工坦诚危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又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一定要提高人均效益”),这种 “坦诚沟通 + 明确方向” 的方式,正是现代组织中的 “达”。

在公共治理中,“达” 体现为政策协调。浙江 “最多跑一次” 改革中,政府部门不是简单下命令,而是 “换位思考,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跨部门协调、流程再造,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这种 “了解需求、整合资源、优化服务” 的过程,是 “达” 在当代政务中的生动实践。

在国际关系中,“达” 表现为外交智慧。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又尊重各国国情差异,促成了会议的成功。这种 “坚守底线、灵活务实” 的外交策略,将 “达” 的境界提升到了新高度。

七、“艺” 的当代拓展:从技能到创新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艺” 已从传统的行政技能,发展为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城市治理中,“艺” 体现为精细化管理。上海的 “城市大脑” 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等情况,精准调配资源。这种 “科技赋能 + 人文关怀” 的治理方式,是现代 “艺” 的典型。

在环境保护中,“艺” 表现为技术创新。中国的 “光伏治沙” 模式,将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结合,既产生清洁能源,又修复生态环境,这种 “变废为宝” 的思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