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义利之辨: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4 / 6)
> 基督教 “爱邻如己” 的教义,与儒家 “仁者爱人” 在倡导关爱他人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基督教的爱源于上帝的启示,是一种神圣的命令;儒家的义利观则基于人性本善的哲学前提,认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在基督教中,信徒被教导要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并且是对上帝诫命的遵循。
伊斯兰教强调 “合法经营”(halal),禁止高利贷和不正当交易,这种商业伦理与儒家 “以义制利” 的思想殊途同归。在伊斯兰商业活动中,任何形式的欺诈、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商人必须遵守公平、诚实的原则进行交易。例如,在中东地区的传统集市中,商人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
犹太教《塔木德》中 “不要论断你的邻居,直到你身处他的位置” 的训诫,也蕴含着换位思考、兼顾他人利益的智慧。犹太教教义教导信徒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处境,避免因片面的判断而伤害他人。这种思想与儒家的恕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五、义利观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发,背后折射出义利观的扭曲。某明星因舆论误解遭遇大规模谩骂,部分网友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肆意发表攻击性言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严重侵犯他人隐私。这些网友为了追求网络关注度和自我表达的快感,完全忽视了道德底线(义),将网络空间变成了发泄情绪和攻击他人的场所。
一些营销号为了获取流量和商业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例如,在某些热点事件中,营销号为了吸引眼球,编造不实细节,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凸显了数字时代义利观失衡的严重问题。
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偏见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亚马逊曾开发的招聘算法因系统性歧视女性被停用,该算法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历史数据中存在性别偏见,导致对女性求职者产生不公平的评价。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面部识别技术中,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面部识别系统对深色皮肤人群的识别准确率明显低于浅色皮肤人群。
这些现象提醒开发者,在设计技术时,应以 “忠” 于公平正义的态度,避免技术沦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工具。如果算法设计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对社会公平和人权的影响,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背离了科技发展应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初衷。
(二)全球治理的义利抉择
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中国秉持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的理念,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项目中,中方不仅完成港口建设,还投资建设医院、学校、住房等民生工程,以 “忠” 于合作共赢的态度,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中国倡导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恕道促进文明互鉴,这种超越狭隘利益的做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在气候治理领域,中国提出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既 “忠” 于全球减排目标,又以恕道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中国积极履行减排承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通过南南合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这种将责任担当与包容理解相结合的方案,展现了义利观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从殷墟甲骨上的神秘刻辞,到数字时代的算法伦理;从孔子杏坛的谆谆教诲,到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的千年哲思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嬗变。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碰撞的时代,儒家义利观为解决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当我们以 “义” 为准则规范利益追求,以 “利” 为基础践行社会责任,就能在个人修身、商业经营、全球合作中,找到实现和谐共生的密码。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更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利之辨必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继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六、教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