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义利之辨: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2 / 6)

加入书签

汉唐治世:义利平衡的典范

汉文帝刘恒的治国实践,堪称义利平衡的楷模。他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废除苛政,减轻田赋,将 “义” 落实为 “忠” 于百姓的责任。公元前 167 年,齐太仓令淳于意获罪,其小女儿淳于缇萦上书愿为官婢替父赎罪,汉文帝被这份孝心与勇气打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更借此契机推动刑法改革,废除肉刑。这种 “哀怜悲其意” 的宽恕之举,既彰显了仁德,又稳定了民心。

在经济上,汉文帝推行 “与民休息” 政策,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渔猎樵采,在保障国家税收的同时,促进了民间经济发展。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汉文帝还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在位 23 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等都没有增加,为天下百姓树立了节俭的榜样,实现了义与利的良性互动。

唐代贞观年间,魏征以 “忠” 谏闻名,他多次提醒唐太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虚心采纳谏言,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完善科举制度,打破门阀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晋升通道。在民族政策上,唐朝推行 “华夷一体”,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官员,如突厥人阿史那社尔为将领。这些举措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展现出超越狭隘利益的大义。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感慨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种君臣之间基于道义的良性互动,为 “贞观之治” 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贞观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载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成为中国历史上义利平衡、国家治理的典范时期。

(二)宋明衰世:义利失衡的警示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围绕 “义利之辨” 展开了激烈争论。王安石主张 “理财为方今先急”,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改革措施,试图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北宋 “积贫积弱” 的局面。然而,变法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官员为追求政绩,强行摊派贷款,导致百姓负担加重。一些地方官府在青黄不接时,不论百姓是否需要,都强制他们借贷,还款时还收取高额利息,使得许多农民陷入债务困境。

司马光等保守派激烈反对,认为 “义者,天下之公利”,指责王安石 “兴利之臣,专以聚敛为务”。这场争论本质上是如何平衡公利与私利、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王安石强调通过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来实现国家富强,但在实践中忽视了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司马光则更注重维护传统的义利秩序,担心变法会破坏社会稳定。最终,变法因义利失衡引发社会动荡而失败,北宋的统治危机也进一步加深。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但官场腐败盛行,义利观严重扭曲。张居正改革虽一度振兴国势,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 “争权夺利” 的风气。万历年间的 “国本之争”,持续长达 15 年之久,群臣围绕太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储位问题争执不下。内阁首辅申时行、王锡爵等重臣卷入其中,为了迎合皇帝或维护自身利益,不惜违背道义。

在这场争斗中,甚至出现官员因直言进谏被 “廷杖致死” 的极端情况。例如,万历二十年,礼科给事中姜应麟上疏请立朱常洛为太子,触怒万历皇帝,被贬为广昌典史。这种 “以利代义” 的政治生态,严重消耗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导致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最终明朝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覆灭,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义利观的现代性转化:困境与突破

(一)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冲突

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与传统义利观产生了激烈碰撞。某互联网企业为追求用户增长,利用算法推送低俗、虚假信息,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该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吸引眼球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可能包含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但为了获取流量和广告收益,企业对其视而不见。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部分金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