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以礼让兴国:儒家治世智慧的现代之光(2 / 7)
惕恻隐之心” 的经典比喻,生动说明 “让” 的本质是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这种基于人性本善的伦理情感,构成了构建礼治社会的心理基础。当我们设身处地想象看到小孩即将掉入井中的场景,那种本能的担忧和想要施救的冲动,正是 “让德” 的萌芽体现。
从伦理实践层面看,“让” 体现为对利益与权力的主动克制。泰伯 “三以天下让” 的典故,被孔子赞誉为 “至德”。泰伯为成全父亲传位季历(周文王之父)的心愿,主动远走吴越之地。他带领族人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在江南地区落脚。在那里,他不仅避免了周部族内部的权力纷争,还将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传播到当地,教当地人开垦农田、建造房屋、纺织衣物,开创了吴国文明。这种 “让天下” 的精神,与《礼记?礼运》描绘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的大同理想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儒家 “以让去争” 的治国逻辑。
二、历史长河中的礼治实践:成功与镜鉴
(一)治世典范:礼让构建的和谐图景
西汉初年的 “文景之治”,堪称 “礼让为国” 的成功典范。汉文帝刘恒以孝闻名,其母薄太后患病时,他在病床前 “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日复一日,汉文帝亲自侍奉母亲,端汤喂药,嘘寒问暖,这种至孝品德,不仅成为民间美谈,更转化为政治伦理,推动朝廷推行一系列仁政。汉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将税率从 “十五税一” 降至 “三十税一”,甚至一度全部免除田租;废除肉刑,以笞刑、劳役等相对温和的刑罚替代残害肢体的酷刑。想象当时的农村,农民们在减轻赋税的政策下,脸上洋溢着喜悦,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选官制度上,他采纳贾谊建议,设立 “三老” 制度,选拔民间德高望重者参与地方治理,将礼治精神渗透到基层社会,使西汉初期出现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的繁荣景象。
唐代 “贞观之治” 的礼治实践,更具制度创新色彩。《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等大臣的 “君臣论治”。李世民多次强调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的君臣互动原则,将礼治理念融入政治生态建设。在朝堂之上,李世民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与魏征等大臣激烈讨论治国方略,尊重他们的见解;而大臣们也心怀忠诚,直言进谏。在法律层面,《唐律疏议》将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种重罪)之首定为危害礼制秩序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维护等级制度;同时,设立 “义仓” 制度,要求百姓每年缴纳一定粮食存入义仓,遇灾年时开仓赈济,体现 “老有所终” 的礼治理想。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其《私记》中,生动记录长安宫廷礼仪:“凡朝会之仪,文武班列,尊卑有序,让而不竞,威而不猛”,展现了礼治社会井然有序、和谐谦让的独特魅力。我们仿佛能看到长安宫殿中,官员们身着整齐的官服,按照品级依次排列,在朝会中相互谦让,讨论国事的庄重场景。
(二)衰世警示:礼崩让失的历史教训
春秋时期郑国 “子产铸刑书” 事件,是礼治崩溃的重要标志。公元前 536 年,郑国执政子产将刑法条文铸于鼎上,公之于众。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权威,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但也意味着传统依靠礼制进行道德约束的治理模式逐渐瓦解。正如孔子批评:“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当 “让德” 被功利主义取代,郑国虽在子产执政时短暂强盛,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部矛盾逐渐激化,外部在战国列强争霸的激烈角逐中,因缺乏礼治凝聚人心,最终走向衰落,成为 “礼崩乐坏” 引发国家衰败的典型案例。
明朝中后期的官场腐败,更是 “不能以礼让为国” 的深刻教训。张居正改革虽一度振兴国势,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 “争权夺利” 的官场风气。万历年间的 “国本之争”,持续长达 15 年之久。群臣围绕太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储位问题争执不下,内阁首辅申时行、王锡爵等重臣卷入其中,甚至出现官员因直言进谏被 “廷杖致死” 的极端情况。想象当时的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