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君子衣则:衣冠里的礼仪与敬畏(3 / 7)

加入书签

葬场合,家属正处于悲痛之中,君子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件服饰,都可能影响家属的情绪。穿着素朴的服饰,是在视觉上传递“我与你同哀”的共情态度,让家属感受到被理解、被安慰;而穿着羔裘玄冠这类贵重服饰,可能会让家属觉得君子对逝者的哀悼不够真诚,甚至认为君子在炫耀自身的富贵,加重家属的痛苦。古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在丧葬场合的服饰选择,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将心比心,以他人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服饰传递善意与尊重,这是君子“仁”的德行在生活细节中的体现。

在山西侯马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多件用于吊唁的服饰残片。这些服饰均以粗麻布制成,颜色为素白或浅灰,无任何装饰,且形制宽松(便于哀悼时的跪拜动作),与羔裘玄冠的贵重、精致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残片的出土,印证了古人在丧葬场合对素朴服饰的选择,也从侧面说明了“羔裘玄冠不以吊”是当时普遍遵循的礼仪规范——无论贵族还是士大夫,都需在丧葬场合放下身份的象征,以朴素的装扮表达哀悼,让礼仪回归“尊重与共情”的本质。

三、吉之敬:“吉月,必朝服而朝”里的时序礼仪

“吉月,必朝服而朝”,短短七字,将君子对时序的尊重、对朝礼的敬畏融入着装选择中。“吉月”是指正月(农历一月),是一年之始,象征着新的开端与希望,在古代被视为“吉时”;“朝服”是古代君臣朝会时穿着的礼服,形制规整、色彩庄重,是礼仪与身份的象征;“朝”即前往朝廷参加朝会。这句规范的核心,是“时序与礼仪的结合”——在一年之初的吉时,君子必须以最庄重的朝服参加朝会,既是对新一年时序的尊重,也是对君主、对国家礼制的敬畏,更是君子“守时”“敬事”德行的外在体现。

要理解“吉月”的重要性,需先知晓古代的时序观念。在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社会,时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因此古人对时序有着极高的敬畏——他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划分四季、十二月,将每一个月份都赋予特定的文化寓意与礼仪要求。正月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被视为“岁首”,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也被赋予了“正始”的文化内涵——正月的言行举止需符合礼仪规范,为全年的生活定下“正”的基调。《礼记?月令》中对正月的礼仪有着详细记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从天子的居所、车马,到服饰、饮食,都需与正月的“春”之特质相契合,可见正月作为“吉月”的特殊地位——它不仅是时间的开端,更是礼仪的开端。

“朝服”作为朝会时的礼服,其庄重性与仪式感不言而喻。古代的朝服有着严格的形制规定,不同朝代虽略有差异,但核心要素始终不变:颜色以玄(黑)、纁(浅红)为主,象征着天与地,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款式为宽袍大袖,便于行跪拜礼,同时显庄重;材质多为丝绸等贵重面料,彰显身份与礼仪。《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这里虽主要记载祭祀服饰,但朝服的等级制度与之类似——不同身份的君子,朝服的形制、纹饰有所差异,既区分等级,又共同彰显朝会的庄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汉代朝服,其颜色为玄色上衣、纁色下裳,面料为精美的提花丝绸,衣长约130厘米,袖长约240厘米,宽袍大袖的款式尽显庄重。根据墓葬出土的竹简记载,这件朝服是墓主人(西汉初期的贵族)在正月朝会时穿着的服饰,与“吉月,必朝服而朝”的记载完全吻合。这件朝服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上衣的提花纹饰为云气纹,象征着吉祥如意,下裳的边缘绣有金线,显尊贵之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