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入公门:孔子朝堂礼仪中的敬畏与修养(6 / 16)
入面试房间前,他在走廊镜子前快速整理了发型与衣领,深吸一口气调整状态。进入房间后,他看到三位面试官正坐在对面,立刻停下脚步,身体微微前倾 30 度,恭敬地说:“各位面试官好,我是今天的候选人小李,请多指教。” 得到入座允许后,他轻轻拉开椅子,坐姿端正,双手自然放在桌面上,目光专注地注视着面试官。在回答问题时,小李始终保持专注的神情,认真倾听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遇到复杂问题时,会先沉思片刻,再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全程没有出现任何小动作,也没有打断过面试官的讲话。面试结束后,主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小李,你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仅专业能力过硬,更难得的是有着极强的礼仪修养,专注又恭敬,我们很欣赏。” 最终,小李成功拿到了这份心仪的工作。小李的做法,正是对 “升堂” 礼仪的现代践行 —— 在重要场合见面时,通过规范的外在形象、恭敬的身体姿态、专注的沟通状态,展现自己的修养与能力,为成功奠定基础。
三、出堂复位:礼仪闭环中的从容与坚守
(一)“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下堂时的从容与放松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这十一字描绘了孔子从朝堂大殿出来,走下第一级台阶后的姿态变化,展现了礼仪场景转换中的从容智慧。如果说 “升堂” 时的恭敬专注是面对高压场合的 “收”,那么 “降一等” 后的从容放松便是离开核心场景后的 “放”,一收一放之间,尽显孔子对礼仪场景的精准把握与高超的修养境界。
“降一等” 意味着孔子离开了与君主直接见面的核心权力区域,君臣对话的正式场景宣告结束,紧张的氛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此时,“逞颜色” 中的 “逞” 意为 “舒展、放开”,孔子不再需要保持 “屏气似不息者” 的高度紧张状态,面部肌肉逐渐舒展,紧绷的神情慢慢放松,恢复了自然平和的神色。这种神情的变化,并非对礼仪的懈怠,而是对场景转换的自然适配 —— 离开了君主当面审视的高压环境,无需再刻意压抑自身的情绪,展现出真实而自然的状态。
“怡怡如也” 描绘的是一种愉悦、平和的神情,这种愉悦并非源于完成任务后的懈怠或骄傲,而是源于 “尽忠职守” 后的安心与舒畅。孔子面君时始终秉持恭敬专注的态度,认真履行臣子的职责,顺利完成了与君主的沟通,没有出现任何失仪或失误,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 “无愧于心、无愧于责” 的坦然。这种愉悦是发自内心的,是对自身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君臣关系的珍视。同时,这种平和的神情也传递出一种自信 —— 孔子深知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规范,展现了良好的修养,因此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后续的场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面对高压、正式的场合时,会不自觉地进入 “应激状态”,身体和心理都会保持高度紧张,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当离开这种场合后,应激状态会逐渐解除,身体和心理会自然回归放松状态。孔子 “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的变化,正是这种心理规律的自然流露,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孔子的放松始终没有超出礼仪的框架。“怡怡如也” 的愉悦并非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符合 “出堂” 礼仪场景的从容 —— 他依然保持着臣子的基本修养,没有出现大声喧哗、姿态轻浮等失仪行为,展现了 “收放自如” 的礼仪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会面临大量 “高压场景” 与 “放松场景” 的转换,如重要会议前后、紧张谈判前后、严肃面试前后等。此时,学习孔子 “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的从容智慧,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场景变化,既不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表现,也不因为过度放松而失仪,始终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例如,参加完重要的商务谈判后,走出门外可以适当放松面部表情,露出自然的微笑,但依然要保持基本的礼仪,不随意与他人闲聊谈判细节,不高声喧哗;完成重要的学术答辩后,离开答辩现场时可以放缓脚步,与身边的老师同学简单交流感受,但不能出现欢呼雀跃、举止轻浮的行为;与客户进行完一场紧张的价格博弈后,送别客户时,神情可以变得愉悦平和,用友好的态度表达合作的诚意,让客户感受到尊重与温暖。
某企业的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