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进退有仪: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4 / 17)

加入书签

银” 有 “洁白、纯净” 之意,因此 “訚訚” 可理解为 “言语洁白纯净,不偏不倚,既尊重他人,又坚守本心”。

在周代的政治体制中,上大夫属于统治阶层的上层,他们或出身贵族,或凭借学识与功绩获得高位,不仅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还承担着为君主出谋划策、传承礼乐文化的职责。因此,与上大夫交往,不仅是个人之间的沟通,更是对政治秩序与文化传统的尊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致力于恢复 “周礼”,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因此在与上大夫交往时,他既保持着对上位者的恭敬,又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道德原则,这种 “恭敬与坚定并存” 的姿态,正是 “訚訚如也” 的生动体现。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一礼制规范,决定了上大夫在社会等级中的特殊地位,也为与上大夫交往设定了基本的礼仪框架。但孔子并未将 “礼” 视为僵化的等级束缚,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因此,“訚訚如也” 的恭敬,不是对等级制度的盲目服从,而是基于 “礼” 的内在修养;“訚訚如也” 的坚定,也不是对上位者的刻意对抗,而是基于 “仁” 的道德坚守。

(二)历史语境中的 “訚訚” 实践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许多仁人志士都践行了 “訚訚如也” 的处世智慧,在与上位者交往时,既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主张,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1. 孔子问礼于老子:恭敬求学中的坚定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这是 “訚訚如也” 的经典案例。老子作为当时着名的思想家、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学识渊博,对礼乐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属于孔子眼中 “上大夫” 的范畴。孔子为了深入学习周礼,特意前往洛邑拜访老子,在交往过程中,孔子始终保持着恭敬谦逊的态度。

据记载,孔子见到老子后,“俯而问礼”,虚心向老子请教关于丧礼、祭祀礼等方面的问题。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面对老子的教诲,孔子没有反驳,而是恭敬地倾听,随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番评价,既体现了孔子对老子学识的高度敬仰,也展现了他在恭敬求学中对自身思想的坚守。

老子的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与孔子倡导的 “克己复礼” 存在一定差异,但孔子并未因老子的地位与学识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在请教完礼之后,孔子依然坚持以 “礼” 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这种在恭敬学习中不盲从、在尊重权威中守本心的态度,正是 “訚訚如也” 的精髓 —— 面对上大夫的学识与见解,既要虚心求教、尊重差异,又要坚守自己的思想内核,不随波逐流。

2. 汲黯面谏汉武帝:恭敬中的坚守原则

西汉时期的汲黯,以刚正不阿着称,他在与汉武帝这位 “上大夫” 阶层的最高统治者交往时,始终秉持 “訚訚如也” 的姿态,既保持对君主的恭敬,又坚守自己的政治原则,成为历史上着名的 “直臣”。

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攻打匈奴,导致民生凋敝。汲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一次,汉武帝召集群臣,宣称要推行 “仁政”,汲黯却当众说道:“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汉武帝的矛盾之处,让汉武帝当场 “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事后,有人劝汲黯不要如此顶撞皇帝,汲黯却回答:“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这番话既体现了他对君主权威的尊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