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心近何远:孔子智慧里的思念真义(5 / 6)
会将家里的大事小情记在本子上,盼着丈夫回来时能一一讲给他听。1971 年,邓稼先在青海基地工作时,因核辐射不幸患病,回到北京治疗。许鹿希得知后,放下手头的工作,全身心地照顾他,陪伴他走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邓稼先与许鹿希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有着跨越时空的坚定。他们用真心的牵挂,打破了 “距离” 与 “保密” 的阻碍,让爱情在艰难的岁月里愈发珍贵。正如孔子所说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若真心相爱,即便相隔万里,即便不能坦诚相待,心也会紧紧相依。
在现代社会,异地恋的情侣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跨越心距。他们会每天视频通话分享生活,会在重要的日子为对方准备惊喜,会为了未来的相聚共同努力。虽然物理距离让他们不能随时相见,但真心的牵挂让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也让他们的爱情更加坚定。
(四)理想:坚定的追求无视路途遥远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心近何远” 的智慧也适用于对理想的追求。很多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会因为 “路途遥远”“困难重重” 而放弃,却忽略了坚定的追求可以无视路途的遥远 —— 只要心中有理想,即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能一步步靠近目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便是用坚定追求跨越理想 “距离” 的典范。袁隆平的理想是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最初,杂交水稻的研究面临着许多困难:没有现成的理论支持,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甚至连实验田都很难找到。很多人都劝他 “这个研究太难了,根本不可能成功,还是放弃吧”,但袁隆平却从未动摇。
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遇到了无数的挫折。他曾在实验田被洪水淹没时,冒雨抢救秧苗;曾在研究陷入瓶颈时,翻阅大量资料寻找突破方向;曾在受到质疑时,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研究价值。即便在晚年,他依然没有停止对理想的追求,还在不断探索杂交水稻的更高产量,为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的理想不懈努力。
袁隆平的理想之路,充满了 “距离” 与 “困难”,但他用坚定的追求,一步步跨越了这些阻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从来不会因为 “路途遥远” 而停止;只要心中有理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靠近目标。这正是孔子 “心近何远” 智慧在理想追求中的体现 —— 理想与现实的 “距离”,不过是 “未之思也” 的借口;若真心追求理想,再远的 “距离” 也能跨越。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在为了理想而努力。比如,有些年轻人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创业,只为实现 “乡村振兴” 的理想;有些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在实验室里研究,只为实现 “科技强国” 的理想。他们用坚定的追求,无视理想与现实的 “距离”,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也让 “心近何远” 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四、心近何远:对当代人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手段来缩短物理距离,却往往忽略了心与心的距离。孔子 “心近何远” 的智慧,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距离不在于物理空间的长短,而在于心与心的联结;真正的思念,不在于是否朝夕相处,而在于是否真心牵挂。这份智慧,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回归情感本质,拒绝 “距离借口”
在当代社会,很多人习惯用 “距离太远”“太忙” 作为逃避情感的借口,却忘记了情感的本质是心与心的联结。我们应该回归情感的本质,拒绝 “距离借口”,主动关心身边的人。比如,多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多与朋友聊一次天,多陪伴爱人度过一段时光。不要让 “距离” 成为情感的阻碍,也不要让 “忙碌” 成为逃避责任的理由。只有真心对待情感,才能让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主动行动,拉近心的距离
“心近何远” 的智慧,不仅需要我们有真心的牵挂,还需要我们有主动的行动。无论是维系亲情、友情、爱情,还是追求理想,都需要我们主动付出努力。比如,主动回家看望父母,主动约朋友见面,主动为爱人制造惊喜,主动为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