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心近何远:孔子智慧里的思念真义(4 / 6)

加入书签

常伴左右,只要心中牵挂,通过电话、视频、书信等方式传递关心,依然能让家人感受到温暖。

“感动中国” 人物张桂梅,便是跨越心距守护亲情的典范。张桂梅常年在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远在东北的家人。她的哥哥去世时,她因为学校工作繁忙,未能回家送别;她的母亲生病时,她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委托亲戚照料。每当提起这些,张桂梅都会感到愧疚,但她从未放弃对家人的思念 —— 她会定期给家人寄去华坪的特产,会在视频通话时仔细询问家人的生活情况,会把学校里孩子们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家人感受到她的牵挂。

张桂梅的家人虽然理解她的工作,却也难免会有思念之苦。但正是这份 “心的陪伴”,让他们之间的亲情从未疏远。张桂梅的侄子说:“姑姑虽然不在我们身边,但我们知道她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她的努力和付出也让我们感到骄傲。每次和她视频,听她讲学校里的事情,我们都觉得她离我们很近。”

在现代社会,像张桂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 他们或许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或许是坚守岗位的工作者,或许是远嫁他乡的女子。他们虽然与家人相隔遥远,却用 “心的陪伴” 跨越了物理距离,让亲情在思念中更加深厚。正如孔子所说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若真心牵挂家人,即便相隔千山万水,心也会紧紧相连。

(二)友情:主动的维系温暖心的距离

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情感支撑,但很多友情却因为 “距离” 和 “忙碌” 而渐渐淡化。有人总说 “大家都太忙,距离太远,没时间联系”,却忘记了友情需要主动维系 —— 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短暂的相聚,都能拉近心的距离,让友情保持温度。

作家杨绛与傅雷的友情,便是跨越心距的典范。杨绛与傅雷相识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两人因文学爱好结为好友。后来,杨绛随钱钟书赴英国留学,傅雷则留在上海,两人开始了异地友情。即便相隔甚远,他们依然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文学见解和人生感悟。杨绛在信中会向傅雷讲述在英国的见闻,傅雷则会在信中与杨绛探讨文学创作,有时还会寄去自己的译作。

新中国成立后,杨绛与傅雷都回到了国内,但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见面的次数依然不多。即便如此,他们的友情从未淡化。傅雷遇到困难时,会向杨绛倾诉;杨绛有了新的作品,也会第一时间寄给傅雷征求意见。“文革” 期间,傅雷遭受迫害,杨绛虽然自身处境艰难,却依然想方设法关心傅雷的家人,为他们提供帮助。傅雷去世后,杨绛还写下了《记傅雷》一文,回忆两人的友情,表达对傅雷的思念。

杨绛与傅雷的友情,跨越了地域的距离、时间的流逝,甚至是时代的动荡,靠的正是主动的维系和真心的牵挂。他们从未以 “距离太远”“太忙” 为借口,而是始终将对方放在心中,用书信和行动传递友情的温暖。这种友情,正是孔子 “心近何远” 智慧的生动体现。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友情也并不少见。比如,许多大学同学毕业后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但他们依然会通过微信群分享生活点滴,每年约定一次聚会,即便相隔千里,友情也从未褪色。他们用主动的维系,打破了 “距离” 的阻碍,让心与心紧紧相连。

(三)爱情:真心的牵挂跨越时空阻隔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却也常常面临 “距离” 的考验。有人说 “异地恋太难,早晚都会分开”,却忽略了真心的牵挂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 —— 只要心中有彼此,即便不能朝夕相处,爱情也能在思念中愈发坚定。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的爱情,便是跨越心距的典范。1958 年,邓稼先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秘密任务,从此开始了与家人的 “异地” 生活。他不能告诉妻子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连通信都受到严格限制,有时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没有一封家书。许鹿希虽然不知道丈夫在做什么,但她始终相信丈夫,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公婆。

在漫长的分离岁月里,邓稼先与许鹿希用真心的牵挂维系着爱情。邓稼先在工作间隙,会偷偷写下对妻子的思念,却因为保密要求无法寄出;许鹿希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