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元祐革新(2)(3 / 6)

加入书签

nbsp;   只有像苏轼这样的人,才会傻兮兮的,真的认为,诗赋取士比经义取士更好。

    章衡叹了口气,道:“官家自然是千古第一孝子!”

    “可是……”

    他垂下头来:“圣心所属,朝野皆知!”

    他是负责贡举的主官。

    也是官家心腹!

    自然得跟着官家的指挥棒走。

    而当今官家,喜欢的是什么?他还能不知道?

    实学!

    而科举的首选目的是什么?

    为国轮才,为天下选人?

    错!

    因为,这只是科举的一个次要目的而已。

    而科举的首要目的就是,给皇帝筛选出他所喜欢的臣子!

    故此,庆历新政后,大宋科举开始转向经世救时。

    为此,所有桎梏和一切细节上的问题,都不再成为障碍。

    嘉佑二年的科举考场上,苏轼直接编了一个典故,都依然能够被录取!

    且至今,都被传为士林佳话!

    至于先帝为了变法,更是直接废黜诗赋取士,用经义取士,且是王安石的字说、三经新义来取士。

    所以,在被任命为知贡举后,章衡就已经有一定觉悟了。

    历代官家,变动科举,皆是从任用知贡举的大臣开始。

    每一界科举考试,知贡举和两位权知贡举的大臣人选,通常就反应了当朝官家对科举的态度和倾向。

    同时也决定了,当界科举的考题侧重点和选项。

    所以,对于那些熟悉朝廷的官宦子弟而言。

    只要知道了知贡举和权知贡举的大臣是谁?

    然后去翻这些人的履历、文章、诗集,大概率就能猜到科举的风向,然后梭哈这个方向,只要自己水平不算太拉胯,基本上进士是稳了。

    区别不过是名次而已。

    这也是科举体制中,对于官宦世家的孩子来说,一条光明正大的作弊路线。

    所以,官家命他来知贡举的时候,章衡就已经在心中大概有数了——让他如当年欧阳文忠公主持嘉佑二年的贡举一般,给大宋文坛,吹上一股全新的风气,并扭转自熙宁以来的文坛风气。

    但问题是……

    章衡看向皇城方向。

    自被任命为知贡举以来,他一直在等,等着宫中降下指挥。

    这样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