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鲁迅说得对。(4 / 7)

加入书签

p;   而起居郎,只会记录经筵本身的内容。

    无非是今天经筵官是谁?讲了什么?

    而从当今天子赴经筵以来,经筵后都会有一个时辰甚至更久的讨论时间。

    这种讨论,从最开始的针对经义,慢慢发展到国事、政事。

    这也正是朝野上下,都开始拥戴天子亲政的源头——一个屡屡在经筵上,对国事、政务发表自己意见,还言之有物,甚至屡屡发出‘仁圣之言’的天子。

    当然,必须拥戴了。

    去年,天子和经筵官、伴读,以及宰执、元老在经筵上坐而论道。

    今年,会不会直接拿着相关劄子讨论?

    甚至,让经筵官们,直接协助天子,审阅相关劄子呢?

    很有可能!

    汉之尚书台,最初不就是一个在内廷,给汉家天子们处理相关文书、琐事的机构吗?

    然后呢?

    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就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而文彦博身上兼着侍读的头衔,也是经筵官的一员。

    只是他很少去经筵,今年更是一次都没有去过。

    不止是他,其他有着侍读、侍讲头衔的宰执元老,在今年经筵重开后,也都默契的选择了不赴经筵。

    所以……要不要找机会,去参加一次集英殿经筵?

    文彦博几乎是立刻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数十年的仕宦生涯,让他知道,好奇是从政的最大敌人!

    于是,文彦博不再纠缠这个问题,只道:“若是这样,老臣就安心了。”

    赵煦陪笑一声,便问道:“太师今日入宫,可是有什么事情要与朕说?”

    文彦博想了想,就巍巍颤颤的起身,拄着几杖,对赵煦拜道:“陛下,老臣听说,陛下已下诏敕,欲拜知黄州臣汲为都水监,知颍州臣台符为刑部侍郎兼大理寺卿?”

    “有这个事情!”赵煦微笑着:“太师对此有疑议?”

    他现在很好奇。

    等蒲宗孟回京后,这朝野内外,会有怎样的反应?

    反正,赵煦在这个事情里,已经美美的隐身——发出召蒲宗孟回京述职的旨意的人是两宫。

    而且,根本没有通过三省,而是直接走的内降。

    所以,只要不出意外,朝臣知晓这个事情的时候,恐怕蒲宗孟人都已经到了汴京。

    生米煮成熟饭,只能无能狂怒。

    文彦博躬身再拜:“老臣岂敢!”

    “只是有几句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