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点下重商主义的第一个点数(3 / 6)

加入书签

    “朕便有了些想法……想着,是不是可以将蚕盐与海盐以及鱼干结合起来呢?”

    赵煦说着他的计划,坐在坐褥,兴奋的摩挲着自己的手。

    他自然有理由兴奋。

    只要蚕盐这块砖,撬开了大宋尘封的商品经济门户。

    让鱼干和海盐,得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全国市场。

    那么,这道裂缝就会逐渐扩大。

    最终,彻底崩塌!

    重商主义的国策,也就可以随之确立下来。

    因为,到时候赵煦会有很多帮手。

    两位宰相听着,却是互相看了看。

    他们的内心,都开始翻滚。

    韩绛和吕公著,都是聪明人。

    自然听得懂,赵煦话里面的意思。

    借助蚕盐的旧制度,来卖海盐和鱼干这瓶新酒?

    “陛下……”韩绛心头一动,就出列问道:“请恕老臣愚钝,陛下圣意是?”

    赵煦看着韩绛,点了点头。

    对韩绛的捧哏行为非常满意。

    这朝堂上,要是多几个韩绛,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赵煦答道:“相公,朕初步的想法是,由中枢直接出本钱,向登州、明州、泉州等地,大量采购海盐以及当地卖不上价的鱼虾……”

    “然后循祖宗漕粮入京之制,用蚕盐之法,配与天下贫苦百姓……”

    “同时,可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一半归中枢,一半留与地方州郡,为其经费!”

    韩绛和吕公著听完,都是心头摇动。

    他们自然听得懂,赵煦的意思。

    在大宋并不是所有商品,都会征税。

    皇帝要的贡品,就没有任何税收。

    甚至地方还得自己掏钱,自带干粮帮皇帝送到京城。

    同样的,汴京的漕粮,也不需要交税。

    从东南起运的漕粮,在大运河上一路绿灯,直抵汴京,中途没有任何官府刁难、吃拿卡要。

    正是因此,汴京的粮价才会长期维持在低位——基本和产粮地持平(北宋皇帝长期对汴京粮价进行补贴,人为压低了汴京粮价)

    所以,都大江淮等六路发运使司衙门以及白波三门发运使衙门的差遣,从来都是肥差——因为可以在漕船上夹带商品,一年下来,哪怕是个小官也可以轻轻松松赚到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利润。

    所以,用漕船之制,就是要宣布中枢定点采购的海盐、鱼干,在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