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白发换春第一枝(1 / 2)

加入书签

陈默的笔尖在“凉“字上晕开的水痕还未干透,窗棂上的冰凌突然“啪嗒“坠地。

他趴在炕沿的手指微微蜷了蜷,梦里还攥着那支磨秃了的铅笔。

第七夜的寒气从砖缝里渗进来,冻得他后颈发僵,可怀里的体温更让他心惊。

这七日里,林英的手始终像块冰,可此刻,那只被他攥在掌心的手,竟有了丝若有若无的暖意。

“默哥......“

声音轻得像落在雪地上的羽毛。

陈默的睫毛猛地颤了颤,猛地抬起头,眼镜滑到鼻尖都顾不上推。

炕头的人正睁着眼,白发铺在蓝布被面上,苍白的脸比窗纸还薄,可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寒潭里破冰而出的星子。

“英、英子?“他喉咙发紧,手指抖得厉害,想去摸她的脸又怕碰碎了什么,最后只能用指节轻轻蹭了蹭她手背,“你醒了?你醒了!“

林英想笑,嘴角刚扯动半分,陈默已经从炕沿栽下来,膝盖撞在青砖上“咚“的一声响。

他也顾不上疼,抓过桌上的搪瓷缸灌了半口水,又手忙脚乱去捂杯底,端到她唇边时水都晃出了半杯:“慢着慢着,先喝口温水,我、我去叫雪窑婆拿热粥……“

“陈默。“林英唤他,声音里带着点哑,却比七日来任何时候都清晰,“你记的本子,给我看看。“

陈默的手顿在半空。

他这才注意到,她的目光正落在炕头那本磨得起毛边的笔记本上,封皮被他用麻绳捆了又捆,边角还沾着干了的雪水。

他喉结动了动,把本子捧过去时,指腹反复蹭着封皮上自己写的“血祭夜录“四个字,像在确认什么。

林英翻开第一页,墨迹深浅不一,有的字被冻得发颤,有的被泪水洇成蓝花。

第七页夹着半片碎玉,正是那日光门闭合时崩落的,边角还带着她的血渍。

再往后翻,她看见自己昏迷时的呓语被工工整整记着:“山在哭......我得暖它。“

“你比我记得清楚。“她抬头看他,眼底浮起点笑意。

陈默的耳朵“腾“地红了,连脖颈都染上薄红。

他低头绞着袖口,声音轻得像怕惊了什么:“我怕......怕哪天你又像光门那样,说关就关。“

林英伸出手,指尖抚过他泛红的耳垂。

她的手还是凉的,可陈默却像捧着火种似的,把脸贴在她手心里。

窗外的风突然转了向,卷着第一缕春气撞开纸窗,吹得炕头的烛火晃了晃,照亮她发间银丝,那是血祭时被抽走的生气,此刻在风里泛着珍珠似的光。

院外突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英丫头醒了?“雪窑婆的嗓门带着哭腔,推院门的手直抖,“他婶子们,把热粥端稳当喽!“

林英偏头望去,院门口挤着十几个妇人,雪窑婆打头,怀里抱着蓝花布裹的陶瓮,后面跟着的举着新纳的棉鞋、手织的毛毡,连最抠门的王二嫂都把压箱底的红绒线拿出来了。

她们全跪在青石板上,额头几乎要碰着地面,陶瓮里的小米粥香混着松枝味飘进来。

“地母娘娘......“王二嫂抽抽搭搭地开口,“咱们给您送热乎饭来了。“

林英的手指在被单上蜷了蜷。

她记得七日之前,这些妇人还躲在门后,说她“被山鬼附了身“;她记得雪窑婆偷偷塞给她半块锅盔时,手都在抖,说“别跟村东头那疯婆子似的“。

可现在,她们眼里的惧意变成了烫人的光,像望着活菩萨。

“我不是神。“她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小锤敲在冻土上,“我是林英,李桂兰的闺女,林建国的姐。“

雪窑婆抬起头,老脸上挂着泪:“可您让九口井冒热气了,让后山的雪化了三尺!

昨儿我去井边挑水,看见冰底下有鱼游呢!“她颤巍巍爬起来,把陶瓮搁在炕桌上,揭开盖子,白雾裹着枣香扑出来,“英丫头,吃点吧,吃了才有劲给咱们撑腰。“

林英望着陶瓮里的红枣,突然想起重生那天,她蹲在灶前啃树皮,招娣把最后半块红薯塞给她,说“姐吃,我不饿“。

她舀起一勺粥,吹了吹喂进嘴里,甜得嗓子发疼,这是靠山屯多少年没见过的红枣,定是哪家翻了箱底。

“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