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真有头脑(3 / 4)
地脉回暖。林溪拿来干净衣物和热粥,却发现孩子死死咬住破袖口不肯松口,仿佛那布条是唯一连接世界的绳索。
整整两天,女孩不吃不喝,只蜷缩在柴房角落,每逢有人靠近便剧烈颤抖。直到第三夜,晨光抱着录音匣子来了。那是摄制组留下的设备,存着几十段厨房日常声响:剁馅的节奏、蒸笼的哨音、碗筷碰撞的清脆……他按下播放键,把喇叭贴近地面。
起初毫无反应。半小时后,女孩忽然抬头,耳朵转向声源方向。又过了十分钟,她爬行至录音机旁,用脸颊贴住外壳,像幼兽依偎母体。当磁带循环到第五回合时,她伸出舌头,轻轻舔了舔晨光放在她唇边的包子。
那一夜,所有人都守在外面。没有掌声,没有欢呼,只有十六双眼睛在黑暗中静静闪烁。林溪靠在门框上,忽然明白母亲当年说的“暖”是什么??不是炽烈燃烧,而是明知对方惧怕火焰,仍愿意把自己烧成一缕微温的烟,慢慢渗入冻僵的肺腑。
立春前一天,女孩开口了。不是语言,而是一串不成调的哼鸣。她在帮苏婉搅酱缸时突然停下动作,闭着眼睛哼起一支荒腔走板的童谣。玛依莎瞬间泪流满面??那是三十年前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摇篮曲,她母亲哄她入睡时唱的最后一支歌。
“她有名字的,”牧民女儿哽咽着翻译歌词片段,“歌词里反复出现‘萨仁’,意思是月亮。”
于是新成员有了称呼:萨仁。她开始学手语的速度快得惊人,第十天就能完整表达“我要帮忙切菜”。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对气味异常敏感,能分辨出存放超过四十八小时的面粉是否受潮,甚至能通过嗅觉判断发酵程度。苏婉立刻收她为徒,两人常并肩站在酱缸前,像两位古老的祭司共同守护秘密。
二月十二,第一批订单反馈陆续抵达。矿工家属寄来回信:“馍吃完了,但盒子里的纸条还在。我丈夫临终前写的愿望,你们帮他实现了。”福利院院长来电称,七个送来的孩子中有五个已能独立完成简单烹饪任务,其中一个聋哑少年更是自发组织起“无声帮厨队”。
与此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某份内部简报刊发质疑文章,称回声堂“过度美化残疾人劳动价值”,“存在变相剥削嫌疑”。文化局派人前来调查,却被眼前的景象怔住:晨光正带领五名学员进行“盲煮训练”,仅凭蒸汽湿度判断炖汤进度;周振国带着阿力和石头徒步三十里为孤寡老人送餐,雪地脚印深浅一致如尺量过;而巴图,则在教室黑板上画出复杂的营养搭配图谱,用粉笔颜色区分蛋白质、碳水与维生素来源。
检查组组长最后只带走了一份学员成长档案。离开时,他悄悄塞给林溪一张纸条:“继续做下去。上面的压力我会扛。”
惊蛰当日,春雷滚动。回声堂迎来第十九位成员??曾参与设计太阳能灶的工程师之一,因车祸失去听力的年轻人。他在申请书中写道:“我想学会用锅碗瓢盆,重新听懂这个世界。”
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村民们自发组成施工队,连八十岁的赵奶奶也拄拐监工,坚持要在新灶台基座里埋入自家祖传的避火符。晨光被任命为“感官质检员”,每日巡视各环节,用触觉与嗅觉记录数据。他发明了一套振动信号系统,将关键节点的运行状态转化为可触摸的节奏,供其他聋哑人共享。
某个暮色四合的傍晚,林溪发现巴图独自坐在记忆墙前,手中摩挲着那块干硬的馍皮。她轻轻坐下,听见老人用极轻的声音说:“我梦见阿妈了。她说,对不起,没能多留些东西给你。”顿了顿,他又补充,“但我现在知道了,她留给我的从来不是馍,是让人记住的能力。”
当晚,林溪取出档案馆最底层的木匣。里面除了一封泛黄的家书,还有一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