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八百个心眼!(2 / 5)

加入书签

和盐搅拌。最难的是调面皮:面粉与土豆泥的比例稍有偏差,就会太硬或太黏。他试了七次,废掉六团面,直到第八次才做出理想质地??柔韧中带弹性,能拉薄不破。

    小芸默默在一旁记录每一步操作,像记密码。她发现巴图的手势极稳,哪怕只是搅一下锅,手腕转动的角度都近乎机械般精确。他的世界没有声音,却因此更专注气味、温度与触感的变化。

    “他是在用身体听火。”她在笔记本上写道,“火焰噼啪声,他听不见;但锅底传来的震动,他掌心全知道。”

    第四日傍晚,第一炉“风骨馍”出炉。

    巴图亲手将一只递到林溪手中。外皮金黄酥脆,掰开时腾起一股浓烈香气:咸鲜中透出野香,夹杂着沙枣的微甜和肉筋久炖后的醇厚。林溪咬一口,牙齿先破开酥壳,继而陷入柔软内里,最后咬到一丝丝弹牙的筋络??那一瞬间,她仿佛看见黄沙漫卷的戈壁滩上,一个孩子蜷在帐篷角落,捧着这样一只馍,吃得满脸油光。

    她闭上眼,许久才睁开:“这不是食物,是记忆。”

    巴图静静看着她,忽然抬起左手,在空中画了个圆,然后指向地面,又指指自己的心。

    这是手语中的“根”。

    林溪鼻子一酸。她懂了。这个从千里之外跋涉而来的孩子,不是来讨一口饭吃的。他是来种下一颗种子??属于他的味道,他的尊严,他的存在证明。

    当晚,她在《味觉档案馆》新增一页:

    >**巴图?风骨馍**

    >配方来源:新疆沙枣村,祖母口授

    >主料:三年风干骆驼腱、本地黄心土豆、手工粗麦粉、戈壁沙枣泥

    >调料:藏茴香、野孜然、风干辣椒粉(祖传秘制)

    >工艺难点:火候控制长达二十小时,需全程感知锅体震频

    >味觉层次:初为焦香酥脆,次为绵软温润,终为筋道回甘

    >吃法讲究:趁热掰开,双手合握,让热气熏暖掌心后再入口

    >

    >注:此馍无汤无汁,却最暖人。

    >巴图说:“我们在风沙里活得久了,才知道什么叫‘撑住’。

    >一口馍,就是一根脊梁。”

    >

    >心音厨房的第一道“异乡菜”,

    >居然是由一位不能说话的人端出来的。

    >或许正因为他说不出,才更懂得如何让食物替他呐喊。

    几天后,周振国罕见地主动申请参与菜单设计。他带来一本翻旧了的《中医食疗手册》,红着脸递给林溪:“我想做个汤,给……体虚的人补补。”

    林溪瞥他一眼:“你是想给谁补?”

    他咳嗽两声,扭头看窗外:“大家都辛苦了。”

    但她分明看见,他偷偷往苏婉的方向瞄了一眼。

    最终定下的是一道“归元清炖鸡”。选用散养老母鸡,配黄芪、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