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3029章 粮食的芯片(4 / 5)

加入书签

    他咬咬牙,拨通了总公司财务总监的电话:

    “把那笔闲置的两亿流动资金解冻,先挪五千万到种子研发专项账户。”

    对方迟疑片刻:“刘总,董事会那边.”

    “责任我担!”

    刘能挂断电话,窗外的戈壁滩狂风呼啸,卷起的沙砾拍打着玻璃,像极了他此刻紧绷的神经。

    在等待设备的日子里,团队也没闲着。技术员们每天泡在图书馆,翻译海量外文文献。

    实验室助理在试验田里划区播种,记录传统种子与进口种子的生长数据对比。

    刘能特意从农科院请来三位退休专家,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年轻人辨认小麦锈病的初期症状。

    两周后,满载设备的集装箱终于抵达口岸。刘能带着公章连夜驱车八百公里,在海关大厅守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

    当最后一台基因测序仪通过安检时,他靠在走廊的长椅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放行文件。

    设备安装调试那天,整个研发小组都挤在人工气候室里。

    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温度曲线稳定在25℃±0.5℃,听着超净工作台吹出均匀的风噪,技术员小王突然哽咽:

    “刘总,咱们的‘粮食芯片’,终于有产房了。”

    刘能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转身在实验台上铺开泛黄的家传种植笔记——那是祖父在戈壁滩垦荒时用钢笔写下的作物习性记录。

    晨光穿透防尘服的袖口,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上投下细小的光斑,宛如撒在希望田野上的第一粒种子。

    林深,沈星河,艾米丽,周念安,以及大卫,这几个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了公司中坚力量。

    开始,刘能并没有打算把这几个米国人收到小组里面来,毕竟关系重大。

    但是在他们一再保证,并且已经递交了入籍申请后,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说起来都是军垦城的媳妇或者女婿,也真不算外人!

    设备虽然并不齐全,但是已经可以开始工作了。

    几位中科院的老科学家看到设备如获至宝,有一个甚至摩挲着设备掉下了眼泪。

    于是,以几位老科学家为主,一帮年轻人为辅的研发团队开始投入了工作。

    研发就是个烧钱的事情,大量的资金投进去,有时候连个水花儿都看不到。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刘能虽然不懂这些,但却能做一个好后勤,把这些宝贝们伺候的比婴儿还贴心。

    每天亲自采买,保证大家吃好喝好,唯一没办法的,就是这些人干起活来就不要命。

    刘能比较胖,觉多,可真跟他们熬不起,不过人家一个个废寝忘食的工作,他这个躺下就着的人,第一次失眠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