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确认猜测与尝试沟通(3 / 5)

加入书签

或者说,是这种极端环境‘孕育’出的某种奇特存在形式。”李艳在一次阶段性总结会议上阐述着她的观点,面前的全息星图上标记着所有已探察的异常区及其暗影弦特征,旁边还罗列着详细的能量读数、攻击强度统计、环境参数关联分析等数据,

“而那种更具攻击性、似乎拥有某种初级智能的‘碎片’……则像是在这种‘温床’中,进一步演化出的……更高级的形态?或者说,是暗影弦在特定条件下聚集而成的……‘集群意识’?它们对环境的依赖性极强,脱离特定环境就无法独立存在。”

王海峰补充道,语气极其凝重,他调出了“KL-17”和“涡旋-12”的攻击模式对比图:“而最关键的是,它们无法离开这些‘温床’。异常的空域环境既是它们的力量源泉,也是禁锢它们的囚笼。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像离水的鱼一样迅速‘消散’。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的攻击无法溢出边界。

我们的舰队虽然在这些空域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但凭借‘守护者’网络和边界效应,始终能够保持战略上的安全。”

孔方佳聆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的目光扫过星图上那些被标记为“危险”的红色区域以及旁边详尽的战损与数据报告,大脑中构建的模型越来越清晰。一次次有惊无险的接触战,虽然紧张,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

“那么,王教授之前的那个猜想呢?”他缓缓开口,目光投向王海峰,“关于这些‘暗影弦’和‘碎片’,可能是高维存在的‘投影’或‘碎片’?这些作战数据,是支持还是削弱了这个猜想?”

王海峰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走到星图前:“元帅,李博士,随着数据的增多,尤其是对比了不同空域的作战反馈和信息结构分析后,这个猜想虽然依旧大胆,但却是目前所有可能性中,最能统一解释所有怪异现象的一个。”

他调出γ-7、“KL-17”和“静默之疤”的详细对比数据,特别是“弦球之眼”记录下的、暗影弦受到攻击时产生的信息反馈结构。

“第一,存在形式。它们无视常规物理定律,表现为能量-信息-意识的混合体,这更符合我们对高维存在的一些理论推测——在更高维度,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界限可能很模糊。

我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攻击,它们都能用同源的方式反击,说明其本质超越了一般物质形态。

第二,攻击方式。直接作用于宇宙弦和意识层面,这像是……跳过低维的‘中间步骤’,直接撼动宇宙的‘基础’和生命的‘本质’。这是典型的‘降维打击’思路,虽然它们现在被限制,只能做到‘降维嘶吼’。

我们在‘涡旋-12’遭遇的范围性愤怒反击,在‘静默之疤’遇到的延迟冰冷反应,都表明其智能和反应模式受到环境调制,但内核一致。

第三,分布关联。它们只存在于物理规则极端扭曲的区域。为什么?因为这些区域的空间结构可能更‘薄’、更不稳定,或者在某些方面更‘接近’高维空间,从而允许这些高维的‘碎片’或‘投影’能够短暂地、扭曲地‘渗漏’或‘显化’到我们的维度。作战数据表明,环境越极端、越异常,‘碎片’越强大、越活跃。

就像……一张平整的纸(正常空间)很难留下另一个三维物体的清晰印记,但如果这张纸被揉皱、扭曲、甚至出现破洞(异常空域),那么三维物体的某些部分就可能透过褶皱或破洞,在纸的另一面留下模糊而不完整的投影,甚至一些碎屑可能直接掉落到纸上。

我们的攻击,或许就像是轻轻触碰了那些投影,引发了源头的某种反馈。”

王海峰的比喻形象而惊悚,让与会众人都感到一股寒意。

“第四,”他继续道,语气愈发沉重,“也是最让我不安的一点。大家还记得先行者的信息吗?‘升维后,问题无穷’,‘前车之鉴’。有没有可能……这些‘暗影弦’,这些充满恶意和痛苦的‘碎片’,就是某些先行者升维失败、或者在高维空间遭遇了某种可怕灾难后……‘崩解’脱落下来的……残骸?

或者说,是他们所遭遇的‘问题’的……一种具象化表现?它们的攻击中蕴含的那种疯狂、痛苦和毁灭欲,或许并非针对我们,而是其本身状态的一种折射?”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这个推测太过可怕,仿佛在揭示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