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全力破解高维(4 / 5)
到了“弦球”,更主动进行了干预,使其坍缩,改变了微观现实!
实验室里死一般的寂静。然后,不知道是谁先发出了第一声哽咽,接着是难以抑制的、混合着极度兴奋与深层恐惧的喘息声。许多人瘫软在座位上,浑身被冷汗湿透。几位年轻的研究员甚至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那是认知被彻底颠覆后的本能反应。
孔方佳和李艳紧紧拥抱在一起,都能感受到对方剧烈的心跳和身体的颤抖。他们的额头顶在一起,汗水交织,久久无言。这项突破的意义,远超之前的“弦面之眼”。这是人类第一次,以如此直接和本质的方式,证明了观察者效应在宇宙最底层规则中的绝对地位,并且主动运用了它!
然而,巨大的成就感和更巨大的疑问同时涌上心头。
“我们…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个原子的自旋…”李艳的声音带着颤音,她的手不自觉地护住小腹,“如果…如果是更大的目标呢?如果目标是…一个生命体的某个关键基因片段呢?是一艘飞船的引擎核心是否稳定呢?甚至…是某个决策者一瞬间的念头呢?”
孔方佳的目光投向那台沉寂下来的“弦球之眼”,眼神无比深邃:“这就是力量…也是诅咒。我们证明了,‘已发生的结果不可改’,因为一旦坍缩发生,其他可能性就彻底退相干,消失在量子迷雾中,如同从未存在。这个宇宙的‘历史’,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选择’和‘坍缩’共同书写而成的,绝大多数是无意识的、随机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凝重:“而高维生命…如果它们真的存在,并且能稳定地从四维视角‘看到’甚至‘操作’这些弦球…那么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凌驾于我们的时间线和可能性之上。
它们能‘知晓’所有可能的结果,甚至能像我们刚才做的那样,直接‘选择’它们想要的现实。当然,这种‘选择’必然耗费能量,受到限制,并非全能…但这已经…”
他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能力的可怕与惊人。
短暂的庆祝和休整后,团队投入了更加疯狂的研究中。他们反复进行“弦球”观测与选择实验,目标从原子自旋到光子路径,再到更复杂的分子振动模式。每一次成功,都让他们对这套机制的理解加深一分,同时也对那冥冥中可能存在的、能够天然做到这一切的高维生命,产生更深的敬畏与恐惧。
在无数次实验中,一个更加微妙且令人不安的现象逐渐浮现。
当他们使用“弦面之眼”时,一切操作虽然神奇,但感觉更像是在操作一台极其精密的机器,改变的是冷冰冰的物理参数。
然而,当他们使用“弦球之眼”,尤其是进行“选择”操作时,一些敏感的操作员(包括孔方佳和李艳自己)偶尔会产生一种极其诡异的主观感受——仿佛在按下按钮、注入能量脉冲的那一刹那,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意图本身”,也成为了促使坍缩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不仅仅是一次能量干预,更像是一次…意念的聚焦。仿佛他们的意识,透过这精密的仪器,短暂地触摸并影响了那构成现实的底层织物。
这种感觉模糊不清,无法用现有仪器量化,甚至难以用语言精确描述,但却真实地在多位顶尖科学家的主观体验中被反复提及。
“就像…就像你不只是在拨动开关,而是在‘命令’它变成那样…”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在实验后记录中写道,脸上仍带着困惑与激动,“虽然仪器提供了通道和放大,但做出‘选择’的,似乎仍然是某种形式的…‘意识’。”
另一个更惊人的发现是,在一次超高精度的“弦球”稳定观测实验中(未进行选择),监测系统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异常干扰信号。这信号并非来自实验设备内部,也非任何已知的自然背景辐射,其频谱特征与“弦球”本身的波动有着诡异的、非随机的相关性,仿佛…仿佛有一个外部的、无形的“目光”,也在同时“观察”着这个弦球!
这个信号太过微弱,无法解析其具体内容,甚至无法完全排除是极端巧合下的仪器噪声。但它出现的时间点,恰好是“弦球”结构被稳定“触摸”到的那一刻。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联想——他们的窥探,是否引起了某些存在的注意?
宇宙的真相,似乎真的被他们这莽撞而又勇敢的行为,撕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