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全力破解高维(3 / 5)
里得几何,仿佛无数个“圆”在同时旋转、穿透、撕裂、又融合!强烈的视觉污染让观察区的许多科学家忍不住移开目光,感到阵阵眩晕和恶心。
“稳定住!过滤掉背景噪声!聚焦核心信号!”孔方佳低吼着,眼睛死死盯着那团疯狂变化的混沌,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李艳咬着下唇,迅速调整着信号处理参数,试图从这信息的泥石流中剥离出有价值的金粒。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屏幕上的图像时而变成无法理解的雪花,时而崩溃回二维的“圆”,时而彻底黑屏。
就在众人几乎要被挫败感淹没之时,李艳突然灵光一闪:“佳哥!会不会是我们的算法底层架构问题?我们一直试图用三维的拓扑模型去强行‘理解’和‘可视化’四维数据?这就像试图用平面的地图去完美描绘一个球体!”
孔方佳猛地一怔,随即眼中爆发出精光:“没错!我们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映射’!放弃强行构建直观图像!直接处理多维关联数据流,用纯数学表达!用…用那个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希尔伯特投影簇’模型!”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改变算法策略。屏幕上不再试图显示“图像”,而是变成了瀑布般奔涌的、极度复杂的数学符号和方程流,速度之快远超人类阅读极限。
突然,超算的负载似乎骤然减轻了一些,那疯狂的数据流变得略微有序了一些。“我们…我们好像抓住它了…”一位负责监控数据流的数学家声音颤抖着说,“虽然无法‘看到’,但数学模型显示…目标点的量子态关联信息,正符合一个…一个无限复杂、处于叠加态的…多维流形结构!其数学特征…与理论预测的‘弦球’模型高度吻合!”
实验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抽气声。虽然无法用眼睛看到,但他们通过数学语言,第一次“触摸”到了那个代表着一个三维点所有可能性的、四维视角下的“弦球”!
这种“触摸”是间接的、抽象的,却同样震撼人心。它意味着,在那个目标点,存在着无数种可能的现实,它们同时叠加存在,等待着被“选择”。
短暂的狂喜之后,孔方佳和李艳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更深沉的凝重。下一个步骤,才是真正触及神之领域的禁忌——尝试进行“选择”,让这个“弦球”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现实。
这就像双缝实验的终极版本。在不进行观察时,光子同时通过两条缝,呈现波动性;一旦进行观察,它就“选择”只通过一条缝,呈现粒子性。而这个“弦球”,代表着光子可能通过的所有路径、可能落在屏幕上的所有位置,以及其他所有无限的可能性总和。主动“选择”,就是强迫这无限的可能性瞬间坍缩为唯一的一个事实。
“启动第三阶段:主动选择实验。”孔方佳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每一个字都耗费了巨大的力气。他输入了一长串复杂的指令,设定了“选择”的目标——让目标靶原子团中某个特定原子的自旋方向,从叠加态坍缩到“向上”。
李艳同步操作着“选择器之环”,精心调制着能量脉冲的参数,确保其能精准地“标记”到代表“自旋向上”的那一组特定的弦面路径上。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仿佛即将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能量脉冲注入…3…2…1…”
孔方佳拇指沉重地按下了那个血红色的虚拟按钮。
嗤——!
一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清晰、尖锐的能量释放声从“弦球之眼”核心传出!
主屏幕上,那代表“弦球”的、汹涌奔腾的复杂数学数据流,如同被无形的巨手狠狠攥住,猛地一滞!紧接着,在千分之一秒都不到的时间内,那代表无限可能性的、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数据结构瞬间简化!
无数代表其他可能性的参数值断崖式暴跌,归零!只剩下唯一的一组参数——代表“自旋向上”的参数——骤然飙升,变得无比清晰、稳定、确定!
数学模型显示,“弦球”坍缩了!从代表无限可能的叠加态,变成了唯一确定的“粒子态”!
几乎同时,其他独立的探测器数据确认:目标靶原子团中,那个特定原子的自旋方向,确凿无疑地变成了“向上”!
成功了!
他们不仅从数学上“触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