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调入学校科研处(3 / 4)
>有一次,我去实验室检查安全情况,看到他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个自制的实验装置。
那装置是用几个塑料瓶和几根软管拼凑起来的,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李老师却一脸认真。
他告诉我,这是为了模拟生物反应的环境,虽然简陋,但能解决燃眉之急。
“没有好的设备,咱就自己想办法。”
李老师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科研嘛,就是要不怕困难,一点点摸索。”
为了获取实验所需的样本,他常常要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山区去采集。
早上天不亮就出,背着沉重的采集工具,在山里一待就是一天。
有一次,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腿上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可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继续采集样本。
回来的时候,伤口已经红肿炎,他却笑着说:“这点小伤不算啥,样本采到了就好。”
还有王老师,研究的是材料科学。
他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废旧的金属和塑料,那都是他从废品站淘回来的“宝贝”
。
他说:“这些东西虽然是废品,但在我这儿能派上大用场。”
为了测试一种新型材料的性能,他需要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设备,他就自己动手改造了一个旧的反应釜。
每次实验的时候,他都守在反应釜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压力表和温度计,生怕出一点差错。
有一次,反应釜的密封出了点问题,里面的气体泄漏出来,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王老师二话不说,戴上手套就冲过去关掉了阀门,然后仔细地检查泄漏的原因。
等处理完的时候,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这些年轻教师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对科研的执着。
他们没有抱怨环境的简陋,没有因为项目少而气馁,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在科学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
那时候的校园氛围,朴实而又充满活力。
清晨,校园里到处都是琅琅的读书声,学生们背着书包,朝气蓬勃地走向教室。
老师们则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准备一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校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春天的时候,樱花盛开,整个校园都笼罩在一片粉色的云霞中。
下课后,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在校园里散步、聊天,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傍晚时分,操场上就热闹起来了,有跑步的、打篮球的、踢足球的,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师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分享科研心得。
有时候,哪个老师在实验中遇到了难题,其他老师都会主动帮忙出主意、想办法。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个瓶颈,好几天都没弄明白。
王老师听说后,主动跑到他的实验室,和他一起分析数据、查找资料,忙活了整整两天,终于帮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同事之间也相处得像家人一样。
我们科研处的几个人,经常一起加班,一起吃工作餐。
有时候工作到很晚,王科长就会请我们去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大家边吃边聊,说着工作中的趣事和烦恼,那种感觉特别温暖。
在学校里,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犹如一场场知识的盛宴,频繁地呈现在师生们面前。
尽管条件有限,讲座的场地仅仅是一间略显简陋的阶梯教室,但这丝毫不影响师生们对知识的热切追求。
每次讲座开始前,教室里总是早早地坐满了人。
老师们和学生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提前抵达教室,占据有利位置,只为能更清晰地聆听专家的讲解。
当专家走上讲台时,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只有专家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讲座过程中,师生们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他们时而奋笔疾书,记录下专家的精彩观点;时而陷入沉思,思考着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研究中。
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引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