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调入学校科研处(2 / 4)
那天下午我试着登记第一个项目,在系统里输到第三行时,屏幕突然蓝屏。
重启电脑的间隙,王科长搬来个小马扎坐在我旁边,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牛皮笔记本:“我给你画个流程图。
“他的圆珠笔在纸上沙沙游走,把“查重““盲审““公示“这些节点画成串糖葫芦,“你看,就跟串珠子似的,漏一颗都不成。
“
夕阳西沉时,我才现办公桌上的文件不知不觉堆成了小山。
窗外的法桐叶被风卷着掠过窗沿,王科长已经泡好了两杯茶,玻璃杯中浮着卷曲的茶叶。
“慢慢来,“他把茶杯推过来,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去年有个老师找1997年的结题报告,我们在仓库翻了三天才找着。
现在理清楚了,以后就省事了。
“
我望着柜子里那些贴着新标签的档案盒,忽然觉得那些调皮的符号好像慢慢站成了队。
远处传来下课铃声,惊起几只停在窗台的麻雀,它们扑棱棱掠过档案柜顶,留下几片羽毛飘落在1998年的那份申请书上。
王科长拍着我的肩膀说:“鹿鸣老师,咱这科研管理工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多学、多问、多跑。”
起初,我连科研项目申报的流程都搞不清楚。
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拿着项目申报书来找我,问我几个表格该怎么填写。
我盯着表格上的条目,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
老教师见状,笑着说:“没事没事,我再去问问王科长。”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熟悉业务。
慢慢地,我开始能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了。
比如给老师们放项目申报通知,收集申报材料等。
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组织和管理科研项目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那时候学校的科研项目很少,每年能争取到的市级以上项目寥寥无几。
所以每当有项目申报的机会,大家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记得2002年有一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学校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们都铆足了劲,白天在实验室忙实验,晚上就在办公室查资料、写申报书。
我负责收集和初审这些申报书。
那段时间,我的办公室每天都人来人往。
老师们拿着申报书来咨询,有的是关于研究内容的表述,有的是关于经费预算的编制。
我耐心地一一解答,遇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就赶紧打电话请教上级部门的同志,或者和王科长一起商量。
有一位年轻的张老师,他的申报书改了不下十遍。
每次改完都急匆匆地送到我这里,眼神里满是期待。
有一次,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正准备锁办公室门,张老师又拿着改好的申报书来了。
他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音也有些沙哑:“李工,你再帮我看看,这一版应该差不多了吧。”
我接过申报书,认真地看了起来。
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但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
我帮他指出问题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去修改。
看着他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我心里既感动又敬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章:调入学校科研处(第22页)
最终,张老师的项目成功立项了。
那天他特地跑到我办公室,给我带来了一包喜糖,笑得像个孩子。
“李工,多亏了你啊,不然我这项目肯定成不了。”
我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在参与这些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批怀揣理想的年轻教师,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着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年轻的李老师,是研究生物工程的。
他的实验室里,设备更是简陋得可怜。
没有先进的测序仪,他就用一台老旧的电泳仪,一遍遍地跑焦、观察。
有时候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实验结果,他能在实验室待上一整天。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