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何为正途?(4 / 5)

加入书签

才配主导正业。

    这也就导致,现汉内部在这几十年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欧罗巴那样的巨商,也没有出现龙州那样的寡头。手工产业分散在士人手中,士人组成利益同盟,对手中的正业进行统筹规划。

    现汉也没有“产业转移”这个问题。“士”在现汉是不挪步的。

    当“士”不同意的话,工厂甭想迁走;所以各个州府都在修铁路,让士从乡中集中在城市中,进而工厂也都集中在城市区。

    至于现在南洋的廉价劳动力?现汉会安排一些秀才,开设纺织厂,开设加工厂加工粗原料,开矿。而这些秀才们也都是跟着座师们的产业对接。

    宣冲不禁感兴趣。在仔细了解科举后,发现汉科举不是考八股文。而是类似于现代基础教育。毕竟学八股文是没法掌握现代工商体系的,而不能抓住体系,就没法掌握权力。宣冲前世的“清”,是有意识压制汉族士大夫们掌握近代化的权力,所以几百年限死了儒家。

    现汉内的最基础“童生”考核,内容除了传统经义解析之外,还囊括寰宇志(地理),格物四项,

    格物四项中。“炼术”是化学,“械造”类似于物理,但要更加复杂。

    “体学”是人体学,要熟练背诵人体所有骨骼、各部分肌肉血管的名称和位置,其中应用大题,要根据脉象频率判断出“风寒”“有孕”等显著的病理。而“刑律”,自然就是法考了。有功名者当然要熟识“大汉律”。

    到了秀才这一级,考试内容严苛程度就相当于前世的985了。

    宣冲查阅教材,认为比起二十一世纪初期分文理综的高考生们,这些科目也非常繁杂;背诵,运算,推理的难度非常大。

    秀才不是一般人能考的上的,在现汉人口超过八亿,识字率是百分之八十。现汉官方认证的童生为一千万左右。

    童生不算功名,因为童生五年一认证,算是能力测试;防止那些个七老八十的童生去挤科举之路,让他们早点退场,干别的去。

    每年全国参加秀才试的人数是三百多万人。最终考上秀才的,只有四十万左右。

    而秀才的功名就是终身制了,全国秀才也就两千万,这是现汉现在公务员,国家产业的基座力量。

    接下来的乡试中,百分之九十五的秀才会在二十五岁之前被刷下来;座师们会根据秀才们在科考中所擅长的项目,将其分配到“医”“工”“营造”(土木)“水利”“市舶”等三百六十行的官办学堂中。

    例如刚刚这个陪同宣冲的匠主,他就是一个秀才!所以听到宣冲刚刚说“自家穷”,他是不爽的。

    话题回来剩余那千分之五考中的秀才,就是举人。每年应届约两千人。

    这两千多举人们就不是在乡里读书,而是集中到南都,北都,东都,西京四个地方的“太学”中读书。

    这深造中又会刷掉九成的人。因为每年只确定一百个进士!

    而即使是刷下来的举人,也是地方上数一数二的人物。现汉如今的“正业”,用熟悉的话来说,就是重要产业链,就是握在这批人手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