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大技改(2 / 2)

加入书签

/p>

时不时的搞你一下。

一点征兆都没有。

这次大概算是“解脱”了。

此次改造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

团队摒弃了传统“小改小补”的思路,直接瞄准“安全、经济、环保”三重升级目标,高标准,高要求,高站位。

“技术上…”

“…”,余磊在现场,边学习,边交流,现场设备调试,“轰鸣声”,每个人只能依靠“嘶吼”,来交流,对讲机“咿咿呀呀”的经常听不清楚。

加班,通宵就是常态。

锅炉方面,并不是余磊的专业。

热机这方面很多专业术语,他也是边查边学习,白天记录笔记,晚上看相关知识。

在锅炉系统,更换为高效低氮燃烧器,配合分级配风技术,让煤粉燃烧更充分,氮氧化物排放量直接降至30毫克

立方米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

脱硫系统则升级为双塔双循环工艺,脱硫效率从95%提升至99.5%,即便在冬季低温工况下也能稳定运行。

最关键的是,机组首次配套建设了小型化CCUS前置捕集装置,虽然目前捕集量为年10万吨,但为后续接入区域碳捕集管网预留了接口。

“双碳”目标,直接作为前置。

给后期留了一个接口。

就像是“模块化”工艺一样。

一个积木,有了这样一个接口,后期“你”环保上有要求,就可以顺着这个“接口”,可以无限延伸。

而不是,原来那种闭关。

要改造,还得重新“设计”,更换“设备”,这算是思路上的一个开放式“设计”。

改造后机组的发电效率提升了3.2个百分点,算下来每发一度电,煤耗能省18克,两台机组一年就能少烧标准煤近2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差不多是130万棵树一年的固碳量。

这是第三方评估,检测报告的成果。

“成本”是改造的重要评定数据。

买东西,第一就是问价格。

有了价格,才有所谓的性价比。

核心关键就在于“国产化”。

采用国产核心设备替代进口部件,不仅将改造总投资控制在预算内,还大幅降低了后续运维成本。

仅备件采购一项,每年就能节省近800万元。

“国产化”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也是国家对于改造项目的重要考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