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安民兴国(1 / 2)

加入书签

带着吴笛精心勾勒的方略,冉闵一行人风尘仆仆地赶回邺城。

一进城,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行动起来,以铁腕与柔情并济之势,迅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先,冉闵下令在邺城的四座城门和主要街道上张贴了尚书令王谟殚精竭虑草拟的《安民兴国诏》。

这道诏书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冉闵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诏书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几点包括:

其一,庇护众生。

无论胡族还是汉族,只要进入冉闵统治的地区,都将受到王法的庇护,严禁任何人私自报仇雪恨、掳掠他人为奴。

这一举措旨在消除胡汉之间的仇恨和对立,让所有人都能在一个相对公平、安全的环境中生活。

其二,均田减赋。

对于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他们可以前往县衙登记,按照家中人口数量领取荒地,并由官府提供种子和农具。

此外,在未来的三年内,这些流民所缴纳的赋税将减半,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

其三,百工优抚。

冉闵大力招募各类工匠,设立专门的工坊,并给予优厚的报酬。

同时,他还鼓励商业活动,对过往的商人征收较低的关税,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其四,开蒙兴学。

在邺城和黑山等地设立蒙学和乡学,所有适龄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官府还将提供书籍和笔墨等学习用品。

这一举措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最后,惠医济民。

冉闵下令设立惠民医馆,征召各地的医师前来坐诊,为贫苦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百姓健康的关注,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诏书一出,邺城内外先是一片死寂,旋即爆出山呼海啸般的喧腾。

饱经战乱、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百姓,捧着这梦寐以求的诏令,热泪盈眶。

质疑与观望仍在,但更多绝望的眼眸里,重新燃起了炽热的希望之火。

登记户籍、请领田地的队伍,从衙门口蜿蜒至街角,沉默而坚定。

孙威率领的农民军,以雷霆手段公审了城内冥顽不化的豪强与胡酋,将其田产财物或充公,或分予穷苦汉民与归顺的胡奴,迅赢得了底层的拥戴。

与此同时,庾亮、庾翼全心投入军政革新。

他们汰弱留强,以旧部为干,吸纳精壮降卒,日夜操练。

冉闵更是亲赴武库,督造利用黑山新型合金打造的兵甲。

虽数量有限,但其锋锐轻坚,已让精锐部队气象一新。

黑山提供的“千里传音”

器,次实现了关键部队与城防之间的即时通联,虽范围有限,却如神经网络般让邺城的反应快了数倍。

王谟则精心遴选出使,携盟好密信,潜入并州、青州、关中的汉人坞堡,乃至与姚、苻等大族有隙的小部落,暗中织就一张合纵连横的网络。

然而,新政绝非坦途。

利益的重新划分,触动了旧有势力的根基。

暗巷中的冷箭、市井间的流言,从未止息。

周边胡酋对冉魏此番“收买人心”

之举更是惊怒交加,视其为比“杀胡令”

更甚的心腹大患。

襄国的石祗在初步稳定内部后,再度磨刀霍霍,联合匈奴刘氏残部,陈兵魏郡边境。

姚弋仲之子姚襄,亲率三千羌骑,如狼群般游弋于邺城以西,伺机而动。

慕容鲜卑的使者也悄然抵达枋头,与蒲洪密室暗谈。

黑云压城,但此番的邺城,却透着一股沉静的韧性。

庾亮坐镇中枢,运筹帷幄,命边军坚壁清野,依托黑山的预警装置,如鹰隼般监视敌军。

庾翼则率领一支装备精良的骑步混编旅,如幽灵活跃于邺城与黑山之间,随时策应。

一日,姚襄终于按捺不住,率麾下羌骑直扑邺城西侧一处新垦的村落,意图以血腥屠戮震慑人心。

然而,羌骑刚踏入十里范围,村落望楼中伪装成农人的基地安保机器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