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青冀改革(2 / 3)
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隐匿人口、谎报田亩、乃至个别旧吏员的暗中阻挠,但在军队的保障和戏志才手下“谛听”
组织的监督下,工作得以强力推进。
组织生产:官府统一采购并分优质粮种、新式曲辕犁(并州工坊出品)。
组织老农传授耕作经验,推广并州成熟的轮作、堆肥技术。
鼓励桑麻种植,恢复纺织业。
在城邑,官府出资或组织商人兴办工坊,吸纳流民和妇女就业,生产百姓急需的日用之物。
兴修水利:在军队工程营完成主干工程后,地方官府组织百姓进行后续的维护和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实行“以工代赈”
,让百姓在劳动中获得报酬,而不是单纯接受施司法与教化:迅建立巡回法庭,依据《并州新律》审理积案,惩治趁乱打劫、欺压良善之徒,快树立新法的权威。
同时,宣导使们再次活跃起来,他们不再仅仅宣传政策,更开始宣讲基础卫生知识、农业技术,并开始为建立乡学做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并州来的年轻女官,在冀州某乡负责分农具时,现一名老农愁眉不展。
细问之下,原来是其子被袁军拉壮丁后杳无音信,家中缺乏劳力。
女官当即记录下来,通过灵讯上报。
几天后,两名正在附近帮助修建水渠的士兵被临时指派,帮助老农完成了春耕。
老农热泪盈眶,连呼“青天大老爷”
。
这样的故事,在各处不断上演,新政权的信誉一点点建立起来。
来自晋阳、西凉理工学院的学子们,成为了这次重建行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年纪轻,有知识,有理想,充满热情。
工科学子:他们带着图纸和仪器,勘察地形,设计更合理的水渠、道路方案,指导施工。
他们改进水车、风车,提高灌溉和粮食加工的效率。
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利用冀州原有的冶铁基础,规划新的矿场和工坊。
农科学子:他们深入田间,土壤成分,记录作物长势,对比不同种子的适应性,将学院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向老农虚心请教,总结本地的农业生产经验,再反馈回学院形成新的知识。
文法学子:他们协助官府进行文书工作,担任宣导使,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在每个乡设立“识字班”
,白天帮工,晚上则教农民和他们的孩子认字、算数。
朗朗读书声开始在一些从未有过学堂的村庄响起,知识的星星之火被点燃。
医学院学子:他们是最受欢迎的人。
在导师的带领下,他们组建医疗队,巡诊乡里,用并州带来的金疮药、大蒜素等药品,救治了无数因战乱和贫困而缺医少药的百姓。
他们还大力推广喝开水、分餐制等卫生习惯,有效地预防了瘟疫的生。
学子们并非没有遇到困难,当地的保守观念、沟通障碍都曾让他们沮丧,但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百姓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得到改善,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他们的实践,也反哺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让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
曾经的奴仆和佃户,如今成了拥有自己土地的自由民。
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当盖着红印的地契真正拿到手里,当军队帮他们修好房屋,当官府来种子农具,当学子教他们的孩子识字……积压已久的生产热情如同火山般喷出来。
天不亮就下地劳作,精心伺候着属于自己的禾苗。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自组织起来兴修小的水渠。
他们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向官府反映问题,甚至监督官员的行为。
因为他们知道,这新来的“吴公”
是真的为他们做主,这土地、这生活,真正属于他们自己了。
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正在形成。
虽然物质上依然不算富裕,但希望二字,已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街市逐渐恢复了热闹,商旅开始通行,工匠的锤声、织机的梭声、学堂的读书声、田间的欢笑声,交织成了一曲生机勃勃的复兴乐章。
数月之后,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