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青冀改革(1 / 3)

加入书签

邺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袁氏府邸的余烬仍散着焦糊的气味,但河北大地的历史车轮已经不可逆转地驶入了新的轨道。

铲除袁氏及其核心党羽的军事行动如同一次剧烈的外科手术,清除了最大的毒瘤,但术后恢复、让青冀二州这庞大的躯体重新焕生机,才是真正艰巨的挑战。

吴笛并未沉浸在军事胜利中,他的目光早已投向远方。

在袁氏覆灭的次日,一道由吴笛亲自签署、盖有并州牧印信的《安民告示》便通过灵讯网络和快马信使,传遍了青、冀二州的每一个郡县、每一个乡亭。

告示内容清晰而坚定:一、袁氏逆党恶已诛,既往不咎,冀青之地尽归吴公治下,即刻起施行《并州新律》及各项新政。

二、所有被释放之奴仆、佃户,即刻自动获得“自由民”

身份,可于各地乡亭衙门登记户籍,并按新政标准分得田亩。

三、原属袁氏及附逆顽抗之豪族的土地、钱粮、坞堡,一律收归官有,用于分配于民、兴修水利、开设工坊、抚恤孤寡。

四、各郡县官员,愿留任者需通过新政考核,秉持公心,服务百姓;不愿者或考核不过者,可领取路费还乡,空缺由并州派遣之干部及本地选拔之贤才充任。

五、着令并州军、白马义从所部,除必要戍卫之兵力,即刻转为“生产建设兵团”

,协助地方恢复生产,清剿零星匪患,保障道路通畅。

告示如同一颗定心丸,安抚了惶惑的人心,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紧接着,一场规模空前的、旨在让青冀二州生产生活秩序最快度步入正轨的宏大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其核心模式,正是已在并州、西凉乃至西域验证成功的“官兵民学”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

一、将军与士兵:从破城锐卒到建设先锋

吕布的大军并未班师,而是化整为零。

高顺、张辽等将领各率本部,以营、队为单位,分赴各地。

清剿残匪,保障安全:一些溃散的袁氏私兵和原本的地方豪强武装沦为流寇,骚扰乡里。

并州狼骑和白马义从挥其机动力和战斗力,进行拉网式清剿,迅涤荡了这些不稳定因素,为百姓恢复了安宁的环境。

修复基础设施:军队的工程营(在吴笛指导下早已建立)成为了绝对主力。

他们挥舞着工具,修复在战乱中受损的官道、桥梁、水利设施(如漳水渠)。

士兵们体力充沛,组织性强,效率极高。

一条条道路被拓宽夯实,一座座水渠被疏通加固,为物资流通和农业灌溉打下了坚实基础。

协助春耕秋收:在农时紧迫的地区,士兵们直接下到田间地头,帮助那些缺乏劳动力的新自耕农家庭耕地、播种、收割。

那一身戎装的战士弯腰插秧的景象,成为了当时河北大地上一道奇特而温暖的风景线,极大地赢得了民心。

运输赈济物资:从并州、西凉调运来的大量粮食、种子、农具、药品,通过军队组织的运输队,安全、高效地分到最需要的百姓手中,避免了被中间环节克扣盘剥。

吕布本人则坐镇邺城,协调军事部署,但他的脾气似乎也因环境的改变而缓和了许多。

一次巡视军营,看到士兵们正在帮助老乡修建被战火毁坏的房屋,他难得地没有催促进度,反而对身边将领说:“昔日某只知破敌夺城方是功业,今日方知,让百姓有屋住,有粮食,亦是快事!”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正是吴笛麾下整体氛围的缩影。

二、政府官员:新政的执行引擎与百姓的贴心人

田丰自从任并州学院副院长,还是次牧地方,暂领冀州牧,总揽冀州政务恢复。

一位出身清河名门、但早已认同吴笛理念的官员负责青州。

大量的并州基层干部和从学院提前毕业的学子被紧急抽调,充实到两州各级衙门。

他们的工作繁琐却至关重要:

户籍田亩登记:这是新政的根基。

官员和学子们组成工作队,深入乡里,挨家挨户进行人口和土地普查。

他们带着并州带来的新式算盘、表格和测量工具,力求公平准确地将无主土地分给新自耕农。

这个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