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消化疏勒(1 / 2)
与此同时,汉军户曹官吏在辅兵协助下,开始全面点验、丈量城内外所有土地与牧场。
庞统宣布:“自即日起,山川河泽、广袤牧场,皆为大汉州郡所有,非私人可得而私!”
又一日,更具体的政令下:“按大汉新政,无论原本身份为何,今皆为大汉编户齐民。
按丁口计,每口人可分得农田三十亩或相应牧场。
土地牧场皆属官有,私人不得买卖,只可租种使用。”
为了帮助新生计的百姓,汉军打开了府库,将缴获的粮食、牛羊作为“种粮”
、“种牛”
、“种羊”
分下去。
一队队精通农稼的汉军老卒被派往乡间,教授如何更高效地耕种和畜牧。
在城中心的广场上,设立了“汉语官话学堂”
。
庞统对许攸笑言:“欲使其心向汉,必先使其言同声。”
于是,学习汉语成为新晋官吏和年轻百姓的必修课。
短短数日,疏勒旧貌换新颜。
曾经的奴隶拿到了象征自由民的户籍竹牌,佃农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和种子。
虽然前途仍充满挑战,但一种崭新的、充满希望的秩序,已然在这片古老的绿洲上扎下了根。
张辽站在官署前,看着逐渐恢复生机的街道,对庞统道:“破而后立,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桢中国、莎车国、竭石国、渠沙国、西夜国、依耐国、满犁国、亿若国、榆令国、捐毒国、休修国、琴国等城邦小国向在疏勒城的张辽迎奉巴结,要求站队汉朝,毕竟有些小国军队人数只有几百,在西域没有靠山随时就灭国的危险。
在疏勒城的原王宫,现征西将军府内,张辽设宴款待诸国使者。
气氛并非传统的天朝上国接见藩属,更像是一场盟友间的磋商。
张辽一身常服,坐于主位,气势雄浑却并不迫人。
他举杯对台下惴惴不安的各国使者道:“诸位今日能来,是信我张辽,信我麾下数十万并、幽、凉州与西域的子弟兵。
我知道你们怕什么,怕疏勒之后,汉军的兵锋下一个就落到自己头上。”
他话音一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但我今日可以告诉诸位,我等的敌人,从来不是在西域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上争长短。
我们的目光,在东面,在那腐朽的中原朝堂!”
“因此,我对你们别无他求,只求一事:‘体系一体,内外平等’。”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使者们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庞统适时微笑着起身,展开一卷文书,详细阐释了“吴笛体系”
的原则:
一军事同盟:各国保留其军队,但需接受我军派出的教官进行统一整训,学习标准化战法。
战时,所有军队由联军统帅部(即张辽)统一指挥。
一国有难,八方支援。
二政治平等:各国王公贵族的地位和治理权不变。
我们将设立一个“西域都护府议事会”
,各国皆可派代表参加,共商大事,一切决议,投票表决,我军仅享有一票否决之权,以备不测,绝不轻易使用。
三经济共生:废除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推行统一度量衡。
土地政策可参照疏勒模式(分配使用,禁止买卖),但不强求一步到位,可由各国自行改革,循序渐进。
我们的工匠会帮助你们兴修水利,改进农具、牧种。
四文化融合:鼓励学习汉语、汉字,此为方便交流、下达军令政令之必须,但绝不禁止各族语言。
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新的、强大的西域共同体,而非单纯的汉地复制品。
张辽最后总结,声如洪钟:“愿意加入此体系者,便是我张辽的兄弟,是我们并凉幽西域军的自己人。
我们共享荣耀,共担风险。
不愿者,现在便可离去,我绝不阻拦,日后只要不与我为敌,亦可相安无事。”
疏勒城的黄昏,风沙似乎都带上了炊烟的味道,不再是往日纯粹的金戈铁马之气。
三年时光,足以让一座城池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征西将军府内,张辽屏退左右,只与庞统对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