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文帝驾崩(2 / 2)

加入书签

>

从地理位置与军事战略来看,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边关隘众多,是天然的军事屏障。

自周秦汉以来,凭借长安的地理优势,多次成功抵御外敌入侵。

反观洛阳,虽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但地势相对平坦,在军事防御上远不及长安。

一旦有外敌来犯,洛阳难以坚守,国家安危将受到严重威胁。

还有,朝中诸多贵族大臣在长安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迁都洛阳,必然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引朝中动荡。

如今朝堂初定,正需稳定,不宜因迁都之事引不必要的纷争。

杨广坚持说到:“杨公之言,虽出于一片忠心,但目光未免局限!

长安虽为旧都,然历经数朝,宫殿城郭多有陈旧,且关中之地物产渐乏,难以供养日益庞大的京师人口。

朕迁都洛阳,正是要另辟新局!

天下初定,百姓虽有辛劳,但新都建成后,漕运畅通,四方辐辏,商贾云集,届时农工商皆可获利,这才是真正的与民休息!

昔日大禹治水,万民辛劳,然功成之后福泽千年,朕建此新都,亦是为了子孙万代计!

至于军事防御,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朕在此定都,可更好地掌控关东、江南之地。

若有叛乱,大军可迅调遣,此乃长安所不及!

而且,朕已命人加固洛阳城防,增设关隘,何惧外敌?

朝中大臣,当以国事为重。

若有人敢因一己私利阻挠迁都大计,便是与天下为敌!

杨公跟随朕多年,当明白朕之志在统御四海,让大隋威名远扬。

迁都洛阳,正是实现这一宏图霸业的关键一步,望杨公勿再劝阻!

杨素为官多年的老油条见杨广坚持要立威就没说什么。

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陛下,臣以为迁都洛阳实非明智之举。

先,长安乃我大隋根基所在,自太祖开国以来,在此号施令,天下归心。

其政治意义深远,若贸然迁都,恐让百姓心生疑惑,以为国家根基动摇,于民心不利。

其次,洛阳虽处天下之中,然其周边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一旦有外敌入侵,敌军可长驱直入,都城安危难以保障。

而长安四周有山河之险,关隘重重,可御敌于外,保国家之安全。

再者,迁都需耗费巨额钱财,营建宫殿、城池等工程浩大。

如今国家初定,百姓尚未富足,如此大兴土木,必加重百姓负担,引民怨,于国家稳定不利。

最后,朝中官员大多在长安根基深厚,迁都洛阳会打乱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易引朝廷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臣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收回迁都之命。

杨广心中大怒道:“朕早已定策。

你一个武夫在此胡言。

来人给我打出朝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