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东方文化炸弹(5 / 8)

加入书签

sp;  针对这个,《纽约时报》在9月25日的社论上,并不只有小李子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它其实在其中是这样写道:

    “Netflix押中了未来的方向。一次性放出整季,让观众第一次在电视领域感受到‘电影式叙事’的沉浸感,这种模式改变了行业既定的规则。

    或许在 10年后,我们都会感谢它,正是《老鹰捉小鸡》这部网络剧集让我们告别了难熬的追剧模式,从而可以酣畅淋漓地沉浸在剧情里无法自拔。”

    艾莉森把这段话全部摘抄进了给陈诺的每周舆情汇报中,所以他才会知道。

    然而,艾莉森暂时还没有注意到的是,

    相较于美国媒体就事论事的关注着商业模式和用户习惯的变革,

    在那块在二战后就已经失落的欧罗巴大陆,这场简单的娱乐风潮,却被一些媒体人们,赋予了更复杂的意味。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英国《泰晤士报》在2012年9月26日的第二版上,针对《老鹰捉小鸡》在英国奈飞家庭用户里的热播,发表了一些神经兮兮的观点:

    “英国的中文学习热潮正在加速!

    从伦敦到约克郡,各类中文学校集体涌现。仅从各地学校报名学习中文的人数统计数据来看,在英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从 2000年初的不到 2万人,到目前,已经超过 12万人。

    据相关职业人士称,今年底甚至有望超过20万英国人报名学习中文。其中,18-32岁的青年人占80%!

    如果这一点还不足说明问题,那在伦敦各地,从墙上的涂鸦到普通餐厅的菜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能在很多地方看到中文的痕迹,这更是让人忧心忡忡。

    在针对《老鹰捉小鸡》的观众调查中,笔者更是惊奇的发现,居然有70%上的英国普通家庭,在观看的时候,选择了原音中文播放……

    当来自遥远东方的流行文化悄然在英格兰青年群体中兴起,我们应该在心里保持警惕,这或许就是一场文化入侵的序幕……”

    在这篇报道出来之后,就有人用中文抱怨道:

    “什么玩意。这些英国人,真是一天天的乱弹琴。”

    “那……您说是不是干脆我们遂了他们的意思。要不要……把他请过来?”

    “怎么请?我们又不认识……连个联络的人都找不到。”

    “我们可以请上面……”

    “别说了,更不可能。”

    “那只能算了?”

    “…………我想想,或许还有个办法可以试试。”

    “什么?”

    “等我给老孔打个电话。”

    ……

    像《泰晤士报》这样的言论,绝不仅仅出现在英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