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5)

加入书签

东方的流行文化悄然在英格兰青年群体中兴起,我们应该在心里保持警惕,这或许就是一场文化入侵的序幕……”

在这篇报导出来之后,就有人用中文抱怨道:

“什么玩意。这些英国人,真是一天天的乱弹琴。”

“那……您说是不是乾脆我们遂了他们的意思。要不要……把他请过来”

“怎么请我们又不认识……连个联络的人都找不到。”

“我们可以请上面……”

“別说了,更不可能。”

“那只能算了”

“…………我想想,或许还有个办法可以试试。”

“什么”

“等我给老孔打个电话。”

……

像《泰晤士报》这样的言论,绝不仅仅出现在英国。

在它大放厥词后的第三天,也就是9月28日,法国歷史最悠久且最具影响力的右翼综合性日报《费加罗报》,也在第三版显著位置发表了类似的一篇长篇社论,標题直截了当:

《东方文化炸弹》。

“当奈飞公布在法国的会员数量突破300万之际,《老鹰捉小鸡》——这一部近期由奈飞平台播出的中国香港电视剧,正以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在法国掀起一阵『中国热』。

剧中的游戏被广泛討论,角色被逐一剖析,那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亚洲演员,也在法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甚至为他们新建了法语粉丝页。

在影评人的討论中,阶级』成为一个高频关键词。剧情中的隱喻隨处可见,从底层玩家到权力操纵者,从生存竞爭到资源分配,这种极端化的社会结构,无声地呼应著当下社会的裂痕。

这或许是一颗精心准备的『文化炸弹』,是针对西方价值体系的一次精准投射。而这样的炸弹,恐怕不止这一颗。

因为仅仅一周之后,又有一部不久前在威尼斯电影节引起轰动的电影,即將在法国上映。据眾多影评人一致认为——这部由《老鹰捉小鸡》同一主演担纲的影片,绝对不是一部温情脉脉的作品……”

就在《费加罗报》这篇文章刊登的同一天,巴黎某处,跟头一天伦敦类似的一间装潢典雅的书房內,也上演一段中文对话:

“下午好啊老安。”

“大使好,今天找我有什么事”

“今天的《费加罗报》看了吗”

“看了,有什么问题吗”

“下周,那部电影就要在法国上映了,你知道吗”

“……知道。”

“你知不知道……他会来吗”

“呃,不清楚。”

“哈哈,老安啊老安,你怎么会不知道你不是他……”

“哎,其实……所以,我是真的不知道。”

“好吧,老安你也別多想,我並没有別的意思。只是我昨天接了伦敦刘大使的电话,又看到今天法国人在报纸上大发厥词,突然冒出个想法。你看,要不要由你出面,借著电影宣传的机会,请他来孔子学院参加个民间交流活动”

“这个……是不是得问上面的意思”

“自从他去了白宫,上面的態度一直是不闻不问,切勿干预。不过学院是民间机构,如果是以文化交流的名义,上面不会有意见的。”

“……哦。”

“老安啊,法国这些媒体人说我们给他们扔炸弹,还一颗接著一颗,这是对我们敌意很大啊。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告诉他们,这不是一颗颗炸弹,而是一座又一座包裹著鲜的友谊桥樑,是一份又一份甘甜的礼物。我们自己说嘛,可能说不通,那就让有能之士替我们说。你觉得呢,老安”

相貌清俊的安院长沉默良久,最后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

……

英国,法国、以及伦敦,义大利……几乎在同一时间,整个欧盟范围內,都有类似的声音出现。

但此时的陈诺,並不知道这些正在欧罗巴大陆上发生的弯弯绕绕。

他更不知道,他这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居然因为热度太高,牵动了某些人敏感而纤细的神经,让他在无形中,又是入侵又是炸弹,以至於他女友的爹准备请他去巴黎当民间交流大使,看看元首的霸业是否能在他手里完成。

在9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