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求援(1 / 2)
成了!
郭子仪原本还存着一丝担心,怕这位年幼却手段老辣的殿下会对他们这些东宫一派的将领心存芥蒂,或是不信任,会故作推诿,却没想到,她接得如此干脆利落,仿佛这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
是了,就该是这样!
太宗陛下用人之际,何曾有过半分迟疑猜忌?要的就是这份乾坤独断,海纳百川的气魄!
郭子仪心里仅剩的那一点关于礼法的犹豫,咔嚓一声。
彻底碎了。
这才该是他郭子仪效忠的主君!
这才该是大唐未来的皇帝!
“殿下!”
郭子仪起身伏地,叩行一大礼,抬头高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
如今太子新丧,陛下远在蜀中,音讯阻隔,天下惶惶,人心浮动!
正需一位雄主砥柱中流,号令天下,凝聚亿兆民心!”
“臣,郭子仪,恳请殿下!
为天下计,为苍生计,为大唐国祚不绝计!
顺应天命,承继大统,登基称帝,正位长安!
如此,则名正言顺,天下忠义之士有所归附,四方抗胡之力可得统筹!
臣等必誓死效忠,辅佐陛下,扫清胡虏,光复山河,再造大唐盛世!”
不是郭子仪莽撞,而是他必须这样做,也很甘愿这样去做。
郭子仪及其朔方军原本是太子李亨的嫡系,太子新丧,他们这群人在长安中,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郭子仪主动推举殷灵毓登基,是最彻底,最无可挑剔的投诚方式。
而太子李亨的战死,也使得灵武集团失去了法理上的正统地位,远在蜀地的玄宗李隆基,其弃社稷于不顾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统治合法性,且与前线隔绝,根本无法有效的指挥前线的战斗。
更何况谁想让他指挥!
晦气!
呸呸呸!
但军队需要效忠的对象,政令需要出的源头,天下忠义之士需要归附的旗帜,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抵抗力量就是一盘散沙,容易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倾轧。
环顾四周,李唐宗室中,还有谁?
只有殷灵毓。
身在抗敌中心,拥有李唐血脉,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辉煌战绩,获得了军民的一致拥戴。
军心民意皆在于此,大势所趋!
他郭子仪半生戎马,所求不过国泰民安,若能辅佐一位太宗般的明主,便是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这从龙之功,这再造大唐之勋,合该由他郭子仪来开这个口!
何况哪怕单从个人情感来讲,一个在大军溃败之际,会高举旗帜毅然前来救人的殿下,一个会给小兵包扎,还会承诺“我与诸位同在”
的殿下。
郭子仪也无法拒绝自己内心想要投效的渴望。
王维着实愣了两息,然后才跟着一起跪下,还不忘剐了郭子仪一眼。
你个浓眉大眼的你跟我们长安留守人员抢从龙之功?!
抢得过么你!
我可是第一个公开表态声援殿……陛下的!
郭子仪眨眨眼睛。
所以才抢啊,不抢岂不是更没当天子心腹的机会了!
众人纷纷跪地,殷灵毓脸上并无惊惶或狂喜,反而是一种乎年龄的平静与了然,微微抬手,声音清越而平稳。
“郭卿请起,诸位请起,非常之时,无需拘泥常礼,既然大势所趋,军心民意皆在于此,我为李氏血脉,受万民托付,自当担起这份责任。”
没有虚伪的推辞,也没有被“皇帝”
二字冲昏头脑,语气平常得就像接下了一项新的任务。
这份冷静与坦然,反而让郭子仪,王维等人心中更是折服,愈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
数日后。
驻守灵武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左手一封前陛下李隆基的信,右手一封当今陛下的信。
…前陛下啊,你嘱咐晚啦!
我们元帅已经带着我们成了新陛下的人嘞!
你自己玩儿去吧!
走走走!
咱们收拾东西赶紧走!
出!
长安!
殷灵毓没有要登基大典,一切从简,王维便草拟了诏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