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4 / 6)
倒。
四、功利性科研:先 “活下去” 再说理想
林舟从南京大学回到江城大学后,很快就面临着职称评审的压力。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在两年内评上副教授,否则就要被调去行政岗位。可当时他手里只有一篇《文艺研究》的论文和一个教育部课题,距离评副教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段时间,林舟很纠结。他一直想做关于 “民国时期通俗文学传播” 的研究,这个方向虽然冷门,但却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可他知道,这个方向的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职称评审的要求。而当时学术界的热点是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很多学者都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出成果快,还容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办公室的张老师看出了他的纠结,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可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评上副教授,先‘活下去’,才能谈以后的研究。” 张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理想中的林舟。他想起自己读博时,为了凑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都要去兼职做家教;想起刚入职时,因为没有核心论文,连参加学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对于他这样的学术孤儿来说,没有资格谈纯粹的理想,先解决 “温饱问题” 才是硬道理。
于是,林舟暂时放下了自己喜欢的民国通俗文学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 “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 这个热点方向上。他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还会去各大文学网站收集数据。有一次,为了研究某网络文学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平台上 “潜水”,还加入了十几个读者群,收集了近千份有效问卷。
很快,他就写出了一篇关于 “网络文学用户阅读偏好与批评导向” 的论文。论文完成后,他把论文发给了之前认识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编辑李老师。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他,说论文的选题很贴合当下的学术热点,数据也很翔实,只是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加强。林舟按照李老师的意见,又补充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还引用了几位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月后,这篇论文顺利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了。
可没想到,这篇论文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非议。有一次,在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教文艺理论的赵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有些年轻老师为了评职称,专挑热点写论文,这样的研究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投机取巧。” 虽然赵老师没有指名道姓,但林舟知道,赵老师说的就是他。还有一些同事私下里议论,说他 “急功近利”“没有学术操守”。
林舟心里很委屈,他不是不知道热点研究可能缺乏长远的学术价值,可他有自己的苦衷。有一次,他在走廊里遇到赵老师,赵老师又旁敲侧击地说:“小林啊,做学术还是要沉下心来,不要只想着走捷径。” 林舟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赵老师,我知道您说的有道理。可我现在要评职称,要养家糊口,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沉下心来做长期研究呢?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论文不好,那您可以指出具体的问题,我会虚心接受。但如果只是因为我做的是热点研究就否定我的努力,我不能认同。” 赵老师没想到林舟会反驳,愣了一下,然后哼了一声就走了。
这件事让林舟明白,在学术圈里,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你指手画脚,但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功利性科研不丢人,只要不违背学术道德,不抄袭、不造假,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存问题,就是值得肯定的。后来,林舟又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