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3 / 6)
p;有一次,我在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时,发现很多论文都提到 “校企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但很少有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帮材料学院对接企业的经历:当时学院有一项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专利技术,性能优越但成本较高,企业担心市场接受度不敢投入生产。我带着技术团队跑了十多家企业,了解他们的生产需求和成本预算,又回到学校和科研团队一起调整技术参数,最终找到了 “性能达标、成本可控” 的平衡点,促成了技术转化。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于是,我开始系统梳理自己多年来参与的科技合作项目,从项目对接、技术谈判到成果落地,把每个环节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撰写第一篇论文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我特意跑到图书馆查阅了近十年的行业报告,又联系了三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同行专家请教。初稿完成后,我反复修改了八遍,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逻辑框架,都逐字逐句打磨。当收到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时,我拿着邮件看了好几遍,心里又激动又感慨,这不仅是一篇论文的成功,更是对自己专业追求的肯定。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陆续撰写了四篇论文,内容涵盖驻外研究院管理模式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等多个领域。每一篇论文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加班的夜晚,藏着一次次实地调研的奔波,也藏着对科技事业的热爱。让我惊喜的是,这些论文发表后,不仅被同行引用,还被学校用作科技成果转化课程的案例教材。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拿着我的论文来找我,说 “您写的案例特别接地气,学生们听了都很有启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想。年轻时因为忙于行政工作,错过了几次申报机会,眼看就要退休,我心里总有些遗憾。同事们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 “您的经验和成果都够,试试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准备申报材料,整理工作业绩、论文成果、项目证明,每一份材料都精心准备,光是业绩报告就写了三万多字。
评审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严格。面试时,评委们针对我的论文观点、项目经历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有的问题还很尖锐。我没有紧张,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当评委问我 “临近退休为什么还要申报正高职称” 时,我说 “不是为了头衔,而是想证明自己一辈子都在追求专业进步,也想给年轻同事做个榜样,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两个月后,当学校人事处打电话通知我 “评审通过” 时,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挂了电话,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年轻同事们匆匆忙忙的身影,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个迟到了多年的荣誉,不仅圆了我的梦想,更让我明白:人生没有 “终点线”,只要保持热爱,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发光发热。
逐光而行:在科技交流中搭建合作桥梁
在科技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经验就如同一张“通行证”,声誉则宛如一封“介绍信”。这是我历经多年风雨所领悟到的真谛。
回首往昔,我投身于科技管理与科技合作领域已长达数十年之久。起初,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跟随着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们四处奔波,参与各种项目。然而,岁月如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兵”。
在这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所积累的不仅仅是宝贵的经验,更是在行业内赢得的广泛认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