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4 / 9)

加入书签

烈。比如某 985 高校的物理系,2022 年有 12 位讲师申报副教授,最后只评上了 3 位;某中科院研究所,10 位助理研究员申报副研究员,只通过了 2 位。“不是大家不优秀,而是名额太少,要求太高,有时候两个人的成果都不错,但只能选一个,就看谁的‘亮点’更突出。” 一位参与评审的教授说。

    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遇到 “瓶颈期”:比如论文投了好几次都被拒,项目申报了几次都没中,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走学术路。但只要熬过去,迈过这道坎,就意味着你从 “学术新手” 变成了 “学术骨干”,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能独立带团队,在领域内也有了初步的知名度。

    四、冲刺 “正高级”:从 “做研究” 到 “领方向”,成为学科里的 “资深玩家”

    如果说 “副高级” 是 “学术骨干”,那 “正高级”(教授 / 研究员)就是 “学术带头人”。从副教授 / 副研究员到教授 / 研究员,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步不再只看 “数量”,更看 “质量”;不再只看 “完成研究”,更看 “引领研究”。

    评 “正高” 的核心:“得有‘标志性成果’,能引领学科方向”

    评教授 / 研究员,论文和项目依然重要,但要求完全不同了:

    1. 论文:“不看‘数量’,看‘影响力’”

    以前评副高,可能 3-5 篇核心论文就够了;但评教授,哪怕你有 10 篇普通核心论文,不如 1 篇 “有影响力的标志性论文”。比如 “ESI 高被引论文”(在本领域被引用次数特别多,被同行广泛认可的论文)、“热点论文”(最近一段时间被引用次数激增,代表领域内研究热点的论文),或者发表在 “本领域顶刊的综述论文”(能总结领域现状、指出未来方向的论文)。

    张教授是某高校材料学院的副教授,评教授时,他之前发了 10 多篇 SCI 论文,但评审专家说 “缺乏亮点”。后来他带领团队攻关,解决了 “新型储能材料的稳定性问题”—— 这个问题是行业内的 “卡脖子” 难题,论文发表在材料领域的顶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还入选了 “ESI 高被引论文”。凭借这篇论文,再加上主持的 1 个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第二年就顺利评上了教授。“评教授,关键是你得做‘别人没做过,或者没做好的研究’—— 你的成果得能给行业带来影响,让同行记住你。” 张教授说。

    2. 项目:“不看‘参与’,看‘主持重大项目’”

    评副高时,主持一个 “青年项目” 就不错了;但评教授,得能主持 “重大项目”—— 比如 “国家自然科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