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3 / 9)

加入书签

“得有能拿出手的‘代表作’”

    论文是学术圈的 “硬通货”—— 它证明你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新发现。评副教授 / 副研究员,首先得在 “核心期刊” 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

    比如文科的博士,可能需要在 CSSCI 期刊(文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 3-5 篇论文;理科和工科的博士,则需要发 SCI 或 EI 收录的论文(理科偏 SCI,工科偏 EI),而且最好有 1-2 篇是本领域的 “顶刊”(比如化学领域的《Angewandte Chemie》,材料领域的《Advanced Materials》)。为什么强调 “顶刊”?因为普通期刊的论文可能只是 “完成了研究”,而顶刊论文意味着你的研究被本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认可,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就像某高校文科教授说的:“有时候 1 篇顶刊论文,比 3 篇普通核心论文还管用 —— 它能证明你有做‘好研究’的能力。”

    2. 拿得出手的项目:“得能自己‘拉来’研究经费”

    博士阶段,你可能跟着导师做项目;但到了评副高的阶段,你得学会 “自己当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最常见的就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理科、工科用得多)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科用得多),还有各省的 “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能主持一个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给年轻科研人员的国家级项目),几乎是评副高的 “加分项”,甚至是 “必备项”。

    王老师是某省属高校的文科讲师,评副教授时,前两次都没评上,不是论文不够,而是没主持过国家级项目。第三次申报时,他花了半年时间修改项目申请书,反复请教前辈,最后终于拿到了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年就顺利评上了副教授。“没项目,别人会觉得你只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项目才是证明你能独立开展科研的关键。” 王老师说。

    3. 教学或科研实绩:“不只是‘做研究’,还得‘传帮带’”

    如果是高校老师,除了科研,还得有 “教学成绩”,比如完成规定的课时量,学生评教分数不能太低,最好能指导本科生获奖(比如 “挑战杯”“互联网 +” 竞赛),或者编过教材、开过优质课程。

    科研院所的助理研究员,则更看重 “科研实绩”,比如参与的项目有没有获奖,有没有转化成实际成果(比如专利、技术报告)。

    这一步有多难?“5-10 年” 的积累,还有 “激烈竞争”

    从讲师 / 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 / 副研究员,通常需要 5-10 年的时间。这期间,你得平衡科研、教学(或项目)和生活 ,很多人每天泡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周末也不休息,甚至要熬夜改论文、写项目申请书。

    而且竞争特别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