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舆论反击,澄清联盟形象(1 / 2)

加入书签

林晚将那段异常代码上传至审计系统后,屏幕弹出的审批信息在她眼中停留了三秒。她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把那份备案记录另存为加密文件,命名“溯源起点”,随后退出界面。

她摘下耳机,站起身时顺手带上了科研室的门。走廊灯光稳定,脚下步伐清晰。回到指挥中心,她直接调出市场团队的待办清单,翻到“舆情反制”条目下,敲入一行新指令:启动白皮书发布流程,今日十二点前完成全部预热投放。

苏悦已经在临时指挥室等她。桌上摊着几份草拟的传播方案,平板上是社交平台实时热词排行。“‘非法入侵’和‘数据操控’两个标签还在上升。”她抬头,“技术组给的图解够硬,但大众不一定看得懂。”

“没人要求他们全看懂。”林晚站在投影屏前,划开三组对比图像,“只要让他们明白,我们不是在制造混乱,而是在指出谁悄悄改了规则。”她用红框标出行为指纹差异图中的关键节点,“这个波动曲线,做成动态演示,十秒内讲清楚伪装信号是怎么冒充正常的。”

苏悦点头记下,又迟疑道:“直播的话……找第三方专家背书更稳妥,你亲自上,风险太大。”

“风险从来不在台上。”林晚看着她,“而在台下没人回应。我露脸,是为了让那些观望的人知道,我们不怕对质。”

苏悦没再劝。她打开协作文档,召集远程成员上线。林晚在一旁静默地看着她们调整脚本结构,把专业术语替换成通俗类比,将冷色调的技术图表统一改为蓝绿渐变,增强可信感与亲和力。

半小时后,第一版宣传物料定稿。短视频以市政通信网络模拟动画开场,展示正常信号流动轨迹,接着切入伪装信号的异常行为模式——画面中,一段本该平滑传输的数据流突然分裂成多个高频跳点,在合法频段间来回穿梭,如同潜行者踩着规则边缘行走。

“这就是他们用来隐藏指令的方式。”画外音冷静陈述,“而我们发现的,不是一个漏洞,是一套被默许运行的操作逻辑。”

林晚看完成片,只提了一个修改意见:在结尾加上那张备案截图,不加任何修饰,原样呈现。

“他们会说这是伪造。”苏悦说。

“那就让他们去查。”林婉声回,“市信息资源统筹办公室的审批编号清清楚楚,赵铭的名字不在文件里,但他担任顾问的事实,公开可查。”

视频封面上最终写着一行字:**我们揭露的不是阴谋,是已经被允许存在的事实。**

中午十一点五十五分,联盟官方账号同步推送系列内容。技术白皮书摘要、短视频解读、专家连线预告依次发布。两分钟后,热搜词条#城市信号背后的行为指纹#悄然爬升。

十二点整,直播开始。

林晚坐在镜头前,穿着简洁的浅灰衬衫,发尾微卷,神情平静。主持人提问刚落,她便调出第一张图:“很多人问我们有没有权限查看市政基站数据。答案是,我们没有。但我们能检测异常响应。就像你家门锁没坏,可有人拿着复制钥匙频繁进出,你会不会怀疑钥匙清单被人动过?”

弹幕起初夹杂质疑:“演得挺像”“又是受害者的反击叙事”。

她不回避,继续展示跨节点激活热力图:“这七个区域的伪装信号,都在凌晨一点至三点之间启动,切换节奏一致,延迟特征相同。它们模仿的是市政维护程序,但真正的维护不会在同一时段覆盖如此广的范围。”

有观众开始回复:“等等,这么说这些信号根本不像例行检查?”

“不像。”林晚接话,“它更像一次测试——确认这套伪装机制能否避开常规监控。”

此时水军动作明显加快。大量账号集中刷屏:“动机不纯”“趁机炒作”“要求彻查资金来源”。系统预警提示连续弹出。

苏悦立即启动预案。AI过滤器自动屏蔽重复发言,人工小组针对高影响力评论逐一回应,并附上原始数据截图。一条置顶回复写道:“所有分析基于公开通信协议标准,欢迎同行复现验证。”

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八十万。

一位网友提问:“如果真如你说的,有人能在协议层埋下放行逻辑,那岂不是意味着整个系统都可能被渗透?”

林晚点头:“所以我们要追问的,不只是谁发送了这些信号,更是谁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