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明需要怎么样的人护佑?(2 / 4)
。
一停两个多月,日日有文会,还结成了四本诗集,两本时政策文集,大言不惭要刊行天下。
三月初才又开始出发,现在应该到长安了吧..:
两相对比,立见高低!”
王嘉道说:“尚书,听说两人离京都有去辞陛,皇上把左共之叫到西苑紫光阁,召对了一个半时辰。
杨大洪只是叫司礼监秉笔太监、入值內书房刘若愚出来午门,对杨大洪说了一句,“好好做事。
杨大洪心里十分不忿!”
周应秋冷笑几声,“不忿就敢这样做”
“杨大洪就是故意,一路上招摇过市,聚拢地方士绅,为自己大造声势,估计想让皇上看看,
他杨大洪在地方多受欢迎,不可轻视!”
“所以说杨涟不过如此,除了卖直邀名还会什么
人家左共之还懂得兴农水利,他杨大洪会什么
如此招摇,难道不知道有人在后面跟著,把他的一言一行都传了出去...”
王嘉道一惊:“厂卫”
“不,新明通讯社的通讯员。
一路跟著左共之,一路跟著杨大洪,每日都有笔记送递京师,然后新明通讯社编辑科妙笔生,各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闻报》上。”
“《新闻报》这可是而今大明第一畅销的报纸,大江南北都能见它的踪跡。而且各地宣讲队宣讲的內容,半数以《新闻报》为基准编写。
影响巨大啊。”
周应秋撇了撇嘴,“没错。一个是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勘查民情、体恤疾苦;另一个是吃喝玩乐、舞文弄墨、风雪月、吟诗作赋..
杨大洪等文人觉得如此这般,再风雅不过,但是通过《新闻报》和宣讲队一写一说,地方百姓,包括秀才童生们听了后,会觉得谁是好官,谁是昏官”
王嘉道倒吸一口凉气,“如此这般,杨大洪攒下的名气官声,恐怕会在百姓中败坏完。他不看《新闻报》的吗”
周应秋冷笑几声,“人家才不看《新闻报》这等鄙厘庸俗,有时候还刊登异端邪说的『不良报纸』。
再说了,人家在乎的是自己在士林縉绅的名声,百姓、民意,只是他们挟以自重的工具。
他杨大洪做过几日亲民官理过多少案件,办过多少实务你看他中试后出任常熟知县,然后被举为『廉吏第一”。
文翔,你细品。”
王嘉道眼晴微微一眯,“南京吏部对杨大洪的考语下官看过,记忆犹新。
说杨大洪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间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
常熟乃江南胜地,縉绅名宦遍地,一脚两京都要晃几下。
这问里、百姓,可就值得考究了。”
周应秋哈哈大笑,“按照兴明会的说法,杨大洪这个廉吏第一是常熟縉绅士林的,不是黔首百姓们的..”
他摆了摆手,“好了,不说了,我们转回正题。
左共之的这份详文,兴农之事,需要找制置司农政厅和户部。这植树造林、修筑堰塘、疏浚河道正是我们工部该管。”
王嘉道说:“尚书,你的意思是批覆准允”
“准允!不过这钱粮我们工部爱莫能助,得去找財神爷。”
“户部
不!户部现在就是一米耗子,除了往常平仓和通州仓里搬米粮,兜里的铜钱和银子,跟我们一样清白。
得去找真正的財神爷,制置司財政厅。”
周应秋接过王嘉道递上的详文,提笔写批覆,嘴里说著话:“按照皇上的新制,地方各府州县的政务,上报布政司审查,再报六部审批,
批覆可行者,为立项,当造预算表,再叫財政厅预算局审批拨款...本堂批覆后,你记得叫本部会计局核算造预算表,不要误了左共之的事。”
王嘉道接过周应秋批覆好的详文,呵呵一笑,“放心吧尚书,我们知道轻重。
杨大洪现在露了原形,他就是铁嘴豆腐脚,在皇上心中的分量也就那么回事。
左共之就不同,这位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