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明需要怎么样的人护佑?(1 / 4)

加入书签

第134章 大明需要怎么样的人护佑

王嘉道看到周应秋的样子,知道他心惧什么,连忙解释。

“尚书,只是正常详文,事关延安政务。”

“政务详文,不是弹劾奏章”

“是的。”

周应秋长舒一口气。

王嘉道又说:“尚书,就算是政务详文,左共之的也不该轻视。”

周应秋点点头,“言之有理,左共之现在身负天下孚望。他递上来的详文,我们要是不妥善处理,惹恼了他,参上一本,我们就坐蜡了。

文翔,坐,看看左共之的详文是什么”

“好。

尚书,左共之去年冬十月辞陛离京,不顾天寒风雪,执意走宣府大同,过偏头关,在山西保德州渡黄河,入府谷,一路南下,把延安府北边的府谷、神木、州、米脂、绥德州、吴堡、清涧、

延川等州县走了一遍。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刚到延安府治肤施县城,就写了这封详文...详文说,延安府要在北边府谷、神木、薛州、米脂、绥德州、吴堡、清涧七州县试点,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筑堰塘、疏浚河道。”

“退耕还林”

“就是把贫瘠的田地放弃,划为林地,百姓迁居..:”

“迁居哪里”

“湖广。左共之在详文里有说,制军院新军编练处在延安、庆阳、平凉三府,陆续招募了两万一千六百名青壮,编练新军..:

按照制军院新条例,募兵每户授田地四十亩,或发银幣六十圆...去年到今年,合计有八千四百六十名青壮家卷,愿意授田地四十亩..

只是陕西好田地没有,便在湖广洞庭湖周边,汉江、湘江、沅江、资水两岸择出熟田,每户六十亩,包干到户..”

“包干到户这是制置司农政厅那边定的法子”

“是的,制置司农政厅设湖南兴农局和湖北兴农局,收了七十万亩熟田,建立五个农场。

新军家眷迁居过去,就是农场职工,每户六十亩,包干到户..:”

“嗯,本官听说过,包干到户就是完成定额田赋后,余下的全归农户所有。此策確实吸引人。”

王嘉道放下详文,探著头说:“尚书,下官也说过此策,好是好,可以后这田地归了兴农局和下属的农场,还会不会如卫所田地一般,被地方士绅官宦们侵占了去”

周应秋悠然道:“所以说,这国策方略要与时俱进,当时好,彼时不见的好。人嘛,总是自私自利的。当了官,赚了钱,谁不想置办宅院和田地,传给子孙后代。”

“尚书此言极是。”

“那左共之是不是也想在在退耕还林后,把多出的农户迁居至湖广”

“对,是这个意思。

不过下官此前跟制置司农政厅的人聊过,从他们的话语里来看,迁居湖广,开垦荒地,他们是十分欢迎的。

但是一去那里就授熟田,那是新军家眷的优待。普通迁居农户过去,估计只有一部分熟田,確保餬口。其余的就自己去开垦荒地..:”

这样也比陕西北边那些个鬼地方要强。

本官在那里做过清军御史,在延绥、陕西、寧夏三镇走过。那个鬼地方,光走一遍都会让你心生悲凉绝望之心,世代居住在那里,真不知该如何应对。”

“尚书所言极是,那左共之的详文我们工如何批覆”

周应秋想了想,“左共之虽然耿直犯上,確实是要做事的,比另一个要强。”

“杨大洪”

“对。

这位一併齐名的杨大洪,同时被贬斥为陕西提刑按察使司金事,分巡州县吏治监察。这差遣,

据说还是皇上亲自定的,说是要以杨涟清廉刚直风骨,去纠治陕西吏治。

结果则是出京过直隶,入河南,一路上各地停驻、呼朋唤友、开文会论时政,同时十月份离京,人家左共之已经在陕西北部州县寻访了一遍,早早就任延安。

他杨大洪呢腊月中慢慢挪到了洛阳,藉口大雪封路,擅自在洛阳停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