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袁崇焕的小心思(2 / 3)
,做了是要死人的..:
学习使人进步,多学习別人的作战打胜仗的经验,自己也能跟著进步。
只是各行司都在打仗,都打了胜仗,唯独囤积最多兵马的寧锦行司一直没有打仗,只是不停地训练、操演和学习。
何可纲觉得十分遗憾。
组织学习的毕自肃把都司下发的学习材料念了一遍后,袁崇焕提纲领讲了一通,尤世威以下,何可纲、朱梅、左辅等人一一讲话,说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大家都是战场宿將,对於东江行司如何打仗,为什么能打胜仗,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领悟。
两位书吏在旁边不停地记录。
学习完后,何可纲心里猜测著,袁指使和毕长史会不会留大家吃顿饭
寧锦行司的补给转运现在全靠觉华岛和海运。
都司把大量物资运到觉华岛,再由觉华岛转运中心,分別用桨帆船运送,沿著大小凌河运至靠看河边的锦州、凌河和锦东三城。
塔山城就在海边,绥中城离海也近,旁边还有条入海的六州河。
六州河虽然没有大小凌河水面宽,但三四十米宽的河面、至少两米的水深,足以让河船驶入。
寧远城(兴城)在海边,城边也有一条河流..:
依靠海运、水运,加上改革一新、由熊阎王主持的平辽局军需厅,转运效率远超此前的户部、巡抚等有司,寧锦行司各城粮草辑重不愁。
袁崇焕和毕自肃有时候会设宴招待开会的诸將,“促进感情”。
毕自肃跟袁崇焕交换一下眼神,开口道。
“学习已经结束,现在討论机要事宜。”
机要事宜
有什么机要事宜
毕自肃扫了一眼眾人,授著鬍鬚悠然地说:“冬季攻势,我军与建奴攻守易型。本官与袁制置商议,寧锦行司当要主动出击,扩大战果,为平辽大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几经商议,袁制置和本官,意欲重筑广寧卫(北镇)和义州卫(义县)两城,以此为依託,在三岔河河西再筑两到三个卫城,把战线推前到三岔河,与建奴隔河相对。
这是大事,袁制置的意思是我们行司內部先议一议。”
袁崇焕扫了一眼眾人,开口道:“毕长史说的很清楚,大家有什么意见说一说吧。”
何可纲与尤世威、左辅、朱梅对视一眼,心里复杂万分。
尤世威是寧锦行司第二把手兼指挥使,也就是打起仗来,他要负责实际的作战指挥。
“毕长史说的这个事,本官今日刚听到,此事关係重大,事关寧锦行司的防御前移,
一时半会,本官也不定,还是先听听其他同袍的意思。”
尤世威的话暗含抱怨。
我是行司第一副手,作战指挥官,这么大的事居然不事先跟我通个气,会议上才突然提出来。
你这不是搞突然袭击吗
尤世威是榆林卫將领,辽东军兴后做为西军援军被调过来。
何可纲和朱梅都是辽东本地武官出身,左辅虽然也是榆林卫世袭武官,但是早年就一直在辽东任职作战。
他们三人被袁崇焕举荐提携,视其为恩主。
尤世威被都司调来行司,也算是一种钳制。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打定主意先不开口,等你们说完我再说。反正你们的话加在一起,也没有我的话在平辽局和都司有分量。
左辅和朱梅相继发言。
“此举是好事。寧锦行司仅六城而已,数万兵马挤在沿海狭长一线,迴旋余地狭迫,
如此困地死守,也不是办法。
不如趁著其它行司大捷,建奴胆怯心悸,扩大战果。”
“末將也赞同...把战线推至三岔河一线,与建奴隔河相望,隨时可以各行司配合,
对建奴作战,克復辽土,完成平辽大业。”
听著左辅和朱梅极力赞同的话,何可纲坐立不安。
何可纲猜出袁崇焕和毕自肃提出此建议的心思,贪功。
其它各行司打的有声有
↑返回顶部↑